上周的铜市,对于持有隔夜头寸的投资者来说,操作难度开始加大。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走势显得有些游离,前半周受现货市场坚挺刺激,沪铜高开高走气势逼人,但伦敦市场在冲击8000美元后却显得十分犹豫。而后半周在上海库存大幅增加,价格摇摇欲坠的时候,伦敦市场却又企稳走高。
在这种相互博弈、相互制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市场悄然构筑了一个高位整理平台,而将这种情况放在二季度消费旺季的大背景下,应该说强势铜牛有了继续存在的理由。
首先来看伦敦市场,在几经反复后,投资者可以发现,至少目前而言,铜价缺乏做空理由,几大利多题材——库存下降、罢工威胁、美元持续贬值,为价格奠定了牢固的基本面基础。
LME铜库存继续减少,截至上周五,总库存169075吨,注销仓单增加了4575手,达到19250吨的高位,意味着库存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大幅流出。现货升水最高达到64.5美元,随着期价的回调,上周末升水幅度缩小,为41美元。库存的持续下降,以及现货升水的持续,为指数基金做多伦铜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
相对而言,国内市场的情况更为复杂一些,但总体强劲的需求特点并没有改变。
中国经济依旧强劲增长。但过热的经济是否会导致一连串的调控措施,从而令经济降温是市场人士普遍担忧的问题。这导致上周四股市大幅下跌,拖累金属市场出现大幅回调。不过,上周五中国股市绝地反击,几乎将失地全部收回,应该是对于此前担忧情绪最响亮的答复。
国内上周库存增加了6585吨至67016吨,而注册仓单增加了10610手。这反映了国内贸易商在现货大幅贴水的情况下不愿意在现货市场贴水卖出,而选择了交割。国内精铜目前并不短缺是事实,但供需两旺,特别是在4月预期进口铜和精铜矿减少、“五一”长假到来,以及加工企业出现备货需求的情况下,现货以及库存不会成为羁绊铜价上扬的主要因素。
总体而言,笔者依然看好“五一”前的铜市行情。LME 3个月期铜上周一度上行突破8000美元关键整数关,可惜未能守住,不过整体上涨趋势不变。预计在诸多利好消息的推动下,经过充分的调整蓄势,伦铜将再次成功站在8000美元之上,并继续上行至8200美元附近。
铜市:指数投资者有迹可循
■ 诚剔
从CFTC公布的持仓数据来看,基金到目前仍然处于明显的净空状态。那么谁是当前主要的买方?
追踪做多者的身影一直是工业金属市场的不解之谜。笔者认为,与指数相关的投资基金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多方,他们的积极买入,是推动工业金属价格今年收复失地的主要力量。
去年,大量的指数型资金进入农产品市场后,农产品价格显著上扬。但从基金参与透明度最高的美国农产品市场来看,最近几周大量的指数持仓和传统策略投资者撤离市场,这与全球消费者核心通胀指标的上升有关。
就国内而言,去年第四季度起,食品价格的上涨带动了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不断上升。食品价格如果持续上涨,对中国这样人口庞大的国家来说无疑会产生比工业原材料上涨更大的通胀压力。通胀压力与日俱增,可能引发了农产品市场中基金净多持仓的大撤退。
从农产品市场撤出的资金无疑注入了工业金属、贵金属和能源市场。这类市场不仅投资回报回到了今年以来的最佳状态,其净多持仓也接近历史同期的最高水平。铜市今年一直依赖空头回补带动价格上涨,其持仓总量总是居高不下,最近第三个星期三后出现了增仓。资金,特别是与商品指数相关的基金,成为铜市主要的买入者。
当前LME现货对3个月期货合约的稳定升水,与指数投资者的买入密切相关。指数投资者根据期货合约价差买入近期合约,到期前迁仓至下一个最靠近的合约。这种迁仓习惯影响着现货升水的阶段性波动。迁仓的基本原理表明,当空头部位在市场供应紧张的前提下,因缺乏现货交割能力而被迫向远期合约迁仓时,现货升水往往会放大。同样,当指数类型的多头向后迁仓时,现货升水通常会缩小。因此,通过指数投资者的迁仓期与差价变化的配合,能察觉到指数投资者的动向。
铜市在7700和8100美元之间区间震荡的过程中,只要持仓总量有增无减,价格的基本稳定是没有问题的。最近几天铜价冲高回落,近期合约出现了多头平仓,远期合约持仓却不断增加,显示了保值抛空的压力。铜价在月末进一步调整的压力已经显现。
笔者认为,价格经过大幅上涨后,指数投资者的多头部位迁仓开始在第三个星期三后影响市场,将提供给我们一个逢低买入的机会。(作者单位:迈科期货)
【相关新闻】
3月份我国铜产量
大幅下降
国家统计局上周五公布,3月份我国铜产量较上年同期下降2.5%,至22万吨,但1-3月份总产量增长4.2%,至70.17万吨。3月份的产量数据也低于2006年243750吨的月平均水平。
分析师表示,由于上个月没有可能影响产量的假期或重大维修和维护工作,因此多数市场参与人士此前预期的3月份产量远高于实际数据。
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的分析师表示,鉴于现货市场铜精矿价格高企,部分规模较小冶炼厂的确面临困难。
我国2006年铜精矿进口量下降11%,至361万吨,但铜产量仍较2005年增长18%,至293万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