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有色金属价格继续回落,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有色金属价格指数下跌3.94%,较年初上涨7.86%。随着市场进入消费淡季,不仅价格出现了回落,各品种间的分化也较为明显。
产量中断和中国关税增加继续给铅价以支撑,使得铅价上涨16.16%,成为6月表现最好的品种。而镍在LME修改借出规定和中国主要不锈钢生产商联合减产20%的压制下,大幅下跌至36200元/吨的水平,跌幅达到22.4%,较年初涨幅仅为8.63%。
另外,市场虽然对印度尼西亚Antam公司3号电炉生产事故的消息有所反应,但镍价仍然未能扭转大幅向下的命运。同时,铜价在市场在对美国经济担忧和罢工信息下摇摆不定,最终上涨4.91%。
主要产品供求紧张重点子行业增长稳定
根据世界金属统计局(WBMS)最新数据,2007年1~4月主要有色金属的供求关系仍然较为紧张。其中,铜、铝、铅、锡的缺口分别为17.6万吨、6.2万吨、11.1万吨和3900吨。由于统计口径中未包括国储库存变化等非报告库存的因素,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数据可能夸大了短缺的程度,因为在中国因素的强劲支撑下,有色金属整体供求处于较为均衡的状态。虽然消费淡季对价格会产生压制,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领先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向上,全球经济的向好仍然让人们对行业前景保持乐观。
在库存变化方面,6月份LME铜和铅的库存降幅最为显著,分别达到11.03%和5.35%,而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和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COMEX)铜的库存也出现了4.87%和19.55%的下降。业内认为,中国确实在消化前期大量进口的铜,但全球报告库存全线下降暗示这一进程正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另外,锡的库存上升了30.6%,是6月份库存增幅最为明显的金属,但仍旧略低于年初的水平。
1~5月,中国的有色金属表观消费数据显示,产量和消费量总体虽然环比略有下降,但同比增幅仍然较为明显。其中,铅、铜、电解铝的表观消费量增幅高于产量增幅,是中国因素较为显著的品种。铜和铅6月份的产量变化均高于1~5月产量,显示供应出现加速的迹象。
5月份,我国铜和铜材的产量均创出了历史新高,分别达到28.22万吨和52.19万吨,环比增幅为5.61%和0.65%,但表观消费量分别下降了14.90%和0.87%,进口的环比降幅分别为37.3%和9.04%。虽然表观消费量的环比下降对铜价而言不是个好消息,但必须看到其同比增幅仍在37.54%的较高水平。同时,由于精铜的表观消费量会受国储库存变动、期货市场交易等因素的影响,铜材的数据能够更为真实的反映需求的变动。因此,铜材较为平稳的表观消费数据表明中国铜需求仍处在较为稳定的增长之中。
铜加工费走低冶炼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目前,日本一年两次的铜加工费(长单合约)谈判开始在亚洲进行,铜加工费长单价格继续下滑。6月份,日本年中铜加工费(TC/RC)最终确定为50美元~55美元/吨和5.0美分~5.5美分/磅,没有价格分享条款(PP条款),这一价格的有效期为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在此之前,北德精炼已经与印尼巴都希贾乌铜金矿达成协议,TC/RC为60/6,无PP条款。
与前次谈判确定的60/6相比,铜加工费出现了进一步的下滑。考虑到现货铜加工费已经降低到20/2(无PP条款)的水平,这一结果仍是铜加工企业能够接受的。
国内铜冶炼产能继续扩张:6月18日,在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后,山东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阴极铜(一期20万吨)工程一次点火成功。该项目采用闪速熔炼和闪速吹炼的先进技术,是全球一次建成规模最大的铜冶炼厂。由于项目所在地附近并无可以利用的铜矿资源,其原料拟全部进口。该公司曾先后与中国五矿有色金属股份公司、全球最大的金属资源巨头澳大利亚必和必拓矿业集团公司以及弗兰克金属有限公司结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对方在铜精矿原料供应和国内外矿山开发等方面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同时,江西铜业30万吨的粗铜冶炼也计划在8月1日点火,市场人士认为江铜的自有矿山产量增长有限,其原料将可能更多的依赖于江铜长盈提供的废杂铜或外购铜原料。
在国内的铜加工费谈判方面,目前未达成任何协议。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冶炼企业在产能上超过日本,本应具有更高的叫价能力,但目前的环境确实对冶炼企业相当不利,主要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国际上大的矿山投产要在2009年后才逐步增多,原料紧缺的状况短期难以改善。另一方面,目前此起彼伏的矿山罢工事件也加剧了对原料供应的担忧。加之国内冶炼产能的持续扩张,市场人士预计本次谈判的结果为55/5.5,并预期铜加工费在2009年之前难以大幅反弹。
专家指出,这意味着单纯的进口精矿进行冶炼将难以分享行业的景气,部分缺乏规模效应、技术落后的企业将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从而在短期压制企业盈利的改善,长期将加强国内铜冶炼行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一些已开展加工铜业务的国内企业,将因铜加工费的下滑而影响业绩。
据了解,为化解铜加工费下滑而带来的经营风险,一些中国企业已在积极采取应对举措,主要有:更多地控制废杂铜资源(如江铜、云铜),向下游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如铜都),定向增发注入矿山资源等。
国内外铝材价差扩大出口退税对铝价有短期影响
出口退税率调整方案出台后,业内人士认为比此前的预期要温和。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其中涉及有色金属行业的包括铝、钨、锌、铅、镍等金属的部分加工材。
作为调控重点的铝行业中,包括铝丝、条、杆、型材及异型材(包括合金和非合金)等品种原有的退税率(8%或11%)被取消。根据今年1~4月的进出口数据,本次取消退税品种的合计出口量为89.21万吨,占出口铝材(含铝产品)的42.55%;合计出口金额为30.2亿美元,占出口铝材(含铝产品)的36.60%。虽然调整的范围和力度较大,但之前市场担心的铝箔等深加工产品不在此次调整之列,表明政府在调控的同时仍然注意给予行业一定的保护。
此次调整最直接的影响是扩大了国内外铝材的价差,考虑到我国出口铝材的技术含量整体仍然不高、议价能力有限,业内认为铝材价格在短期内将出现国内价格下跌、国际价格小涨的局面。
根据英国CRU国际分析公司的数据,2007年中国的31家电解铝生产商将合计增加350万吨的产能,其投产时间将主要集中在下半年,业内人士认为这很可能引发国家在年内继续采取调控措施。同时,由于国内的消费将保持旺盛,铝价的适度下跌和宏观调控对产量也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铝价波动将较为有限。
此次政策调整反映了政府遏制铝冶炼投资和产能扩大的决心,对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有利。同时,将会拉大国内外铝材的价差,对铝价形成压制。从长期来看,国家对铝行业投资和出口的调控仍在继续,因为税率调整仍有空间。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