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猜测,国家发改委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调控方案的出台时间,个中缘由虽不得而知,但或许与企业的激烈反应有着某种联系。
本报8月25日以《铜企扩产惊动发改委控制资源方为正道》为题,报道了由于中国正掀起新一轮铜冶炼产能扩张热潮,国家发改委召集了多家铜冶炼企业展开论证,派遣多个调查组到各地调查,并开始起草调控方案。
但时隔一个月,原本计划9月初上报国务院的调查意见至今仍没有确切消息。而本报的这一报道却在铜冶炼企业中引起震动,有不少企业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业内人士猜测,国家发改委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调控方案的出台时间,个中缘由虽不得而知,但或许与企业的激烈反应有着某种联系。
至笔者截稿时止,国家发改委仍在频繁召集各有关企业负责人参与相关会议讨论。据熟知内情的人士介绍,调控政策将于近期得以明确。该人士称,调控政策的形成必须权衡各方得失,要不断进行完善。
铜企观点一:铜冶炼发展态势是好的
铜冶炼企业发展主流是好的,是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在一家铜冶炼企业采访时,该公司董事长说得最多的就是"铜冶炼发展的态势是好的"这句话。
这位董事长说,近几年来,我国铜消费量日益提高,由此带动了国内外铜价大幅上涨,国内铜价攀升到今年的3.7万元/吨,达到历史高点。在铜价大幅上涨的前提下,2004年至今,中国铜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大幅增长,国内铜生产企业的利润也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2004年国内192家铜冶炼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23.4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4.83亿元。这些数字表明,铜冶炼业发展态势良好,目前整个行业处于发展的黄金期。
他说,铜冶炼的发展符合国内实际情况,产能的扩张首先是内需拉动的结果,特别是保证了下游铜加工业日益增长的原料需求。事实上,2000年以后我国铜消费一直保持着15%左右的增长,并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铜消费国。我国的电子、电气以及机械制造业消费的铜占总消费的比例,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与此同时,我国又是铜资源短缺的国家,铜矿少、品位低,2004年国产铜精矿含铜只有60.7万吨,三分之二的原料需要进口。2004年共生产精铜(阴极铜)206万吨,而全国铜消费量达到330万吨,进口占消费量的36%。
"目前我国的铜工业的扩张是两头拉伸,即下游铜加工向高起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由此改善了我国铜加工工业的先天不足,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为铜冶炼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一家铜管加工企业的负责人说,从冶炼工业来看,随着各大型企业冶炼技术的提升和产能的扩大,为铜冶炼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当前铜冶炼的迅猛发展是巨大的市场内在需求的拉动,产业链延伸的带动。他强调说,高铜价是勒住企业的一根弦,铜升水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现今的铜冶炼形势是他们很关注的事情。
铜企观点二:铜冶炼不是电解铝
另一位企业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说,电解铝调控后全行业的全面亏损让业内外余悸犹存,如今铜冶炼发展速度确实有些猛,应该进行规范管理,但铜冶炼行业的情况与电解铝、钢铁不同,应区别对待。
有关专家认为,相比电解铝,铜冶炼不是耗能大户。铜矿中含有大量的硫,冶炼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不仅节省燃料,通过余热发电、余热回收利用,还可为后继生产提供电和热。在国家有关环保政策的要求下,随着企业节能意识的加强以及冶炼技术的提高和冶炼设备的改进,铜冶炼的单位能耗有望继续降低。在铜精炼阶段,每吨阴极铜消耗的电仅为293度(每吨电解铝耗电近15000度,是阴极铜的51倍),连同用油、用煤能耗也就是200元/吨左右,在工业企业中能耗不算太高。
另外,铜行业不是高污染行业。铜的熔炼环节凭现有的技术条件和装备,完全可以达标排放,铜电解环节采用封闭式循环生产工艺,不排放、无废弃,属清洁生产范围,减少环境污染。无论从国家煤电油运的承受能力及环境承受能力上,还是从国家经济战略安全上考虑,都不可将铜冶炼与电解铝等同。
业内专家建言:让达到要求的企业自由发展
这位专家也指出,现在铜冶炼发展确实有些过猛,需要正视铜冶炼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之音。
据介绍,自去年以来,国内外铜价倒挂明显,国内铜价远远低于国外铜价,差价始终维持在1000~2000元的水平,这种不正常的贸易条件和环境,导致国内精铜、粗铜、废杂铜和铜精矿在进口贸易上,只有铜精矿的进口还有账可算。如进口铜精矿缴13%的增值税,国家配额内的还享受增值税的30%先征后返优惠,进口免征关税,粗算下来有1500元/吨的税赋优惠。因此,自去年以来,铜原料进口中,只有铜精矿还是有利可赚的,进口粗铜、废杂铜基本无利可图,这也是铜冶炼企业竞相扩大产能的诱因所在--全部挤在铜精矿的独木桥上竞争。
专家认为,解决铜冶炼业的问题,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和行业发展的实际。在总量控制、合理布局的前提下,不分企业大小,只要环保达标、生产有保证,就应放手发展。而效率低、耗能大、污染严重、产品质量差的企业终究要被淘汰,只有循环节约型的企业才能发展长久。一位铜加工企业的老总强调说,阻碍我国铜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最大障碍是铜原料的稳定供给,因此解决原料供应是根本之路。尤为重要的是,铜冶炼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合理的产业政策的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应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向联合的、以控制资源为主的发展轨道上来。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