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行业频道
    组织机构 | 工业园区 | 铜业标准 | 政策法规 | 技术资料 | 商务服务 |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伦敦铜价 | 纽约铜价 | 北京铜价 | 浙江铜价 | 江苏铜价 | 江西铜价 | 山东铜价 | 山西铜价 | 福建铜价 | 安徽铜价 | 四川铜价 | 天津铜价 | 云南铜价 | 重庆铜价 | 其它省市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际资讯 » 正文

    十万军人向灾区立体突击 筑起生命通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5-17   作者:佚名
    铜之家讯:  截至目前,济南军区某集团军抽调35000多名官兵赶赴汶川、茂县等地震重灾区,展开抗震救灾行动。这是5月16日上午他们乘车从西线

    十万中国军人向灾区立体突击 筑起生命通道(组图)

      截至目前,济南军区某集团军抽调35000多名官兵赶赴汶川、茂县等地震重灾区,展开抗震救灾行动。这是5月16日上午他们乘车从西线开赴汶川时的情景。记者张雷摄

    十万中国军人向灾区立体突击 筑起生命通道(组图)

    “孤岛”大营救现场。李昊林摄

    十万中国军人向灾区立体突击 筑起生命通道(组图)

    地震过后,成都军区某装甲旅官兵紧急出动,营救什邡市湔底中学被困学生。

    前面的话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吹响了中国军人向着灾区立体突击的冲锋号。

    灾情刚刚发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灾区驻军和武警部队迅速组织出动,协助地方抗震救灾。在12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胡锦涛再次明确指示,立即组织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医疗卫生人员,尽快赶赴灾区,全力抢救伤员。

     


    正在昆明考察部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立即赶赴四川灾区,指挥部队抗震救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主持召开中央军委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部队抗震救灾工作。


    军令如山,10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火速向地震灾区开进,在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最重要的任务,发挥最关键的作用,用血肉之躯打开一条条生命通道。


    5月16日,正在四川灾区看望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的胡锦涛,高度赞扬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解放军、武警官兵,称赞他们不愧为人民的子弟兵。


    “孤岛”救援


    -卢曦 朱谦礼 本报记者 李建文


    5月14日清晨,成空彭州龙门山镇抗震救灾前线指挥所获悉:彭州大龙潭地区已与外界完全隔绝,里面还困有大约3000名群众。成空副司令员林杰闻讯后心急如焚,当即决定亲率550名官兵组成突击队前去救援。

     


    5月14日上午12时许,经过4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救援队伍穿过4个深沟,趟过3条河流,终于抵达了大龙潭。官兵们立即展开救援行动,将一个个被困群众从废墟中救了出来。由于受伤多日,60余名受伤群众的病情已逐渐恶化。因通信中断,自14日13点50分后,突击队已无法同前线指挥所取得联系。林副司令员果断决定,连夜派出一支小分队返回指挥所,将灾情及时向上级汇报。


    随即,空军邓昌友政委根据上级“马上派直升机实施空运救援”的指示,现场下达了任务,要求成空部队根据飞机性能、天气状况、地形特点,认真研究制定救援方案,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


    成空指挥所马上调整了当日救灾飞行计划,选派最好的机组,确定最佳的航线,安排最精湛的医护人员,携带急救药品和补给物资,第一时间升空赶赴灾区。


    刚执行任务归来的成空某运输航空兵师杨光机组正围在飞机旁吃饭,就接到了上级前往银厂沟大龙潭执行救援任务的命令。与此同时,纯净水、方便面、阿莫西林、甘露醇等物资,也正在源源不断地送往直升机停机坪。不一会儿,成空司令部门诊部外科主任陈建平也带领4名医务人员携带急救器械,匆匆赶到。


    12点16分,一架满载医务人员和救援物资的直升机从成都起飞,直奔彭州。


    13点58分,在地面官兵的协助下,直升机在崇山峻岭中的一块空地成功着陆。


    还未停稳,4名医务人员便迫不及待地跳下飞机,2人一组,迅速对伤员们进行包扎、固定和止血。他们依照伤势程度,从68名受伤群众中,确定出了27名亟须救治的重伤员,进行重点救护。


    由于临时停机坪位于一个陡峭的山坡上,为了方便运送受伤群众,官兵们事先铺成了一条约2米宽的大道。


    14点20分,成空司令部直工处副处长李焕云带领官兵们用竹子做成的简易担架,将8名病情最重的伤员抬上了飞机。随即,螺旋桨发出阵阵疾风,直升机慢慢离地,缓缓向上爬升。


    由于大多数重伤员都是年老的村民,从未乘坐过直升机,剧烈的颤抖和强烈的噪音引起了他们许多不良反应。随机保障的外科主任陈建平立即采取措施,不断为伤员们输入氧气,注射抗过敏素和镇静剂,确保他们呼吸畅通。一路上,有两名老人情绪十分激动,心情极为不安,护士文庭一直紧紧握住她们的手,悉心安慰,稳定住了她们的情绪……


    机组人员精心操纵飞机,在尽量保持飞机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加快速度,仅用30分钟便到达了成都市区上空。


    14点54分,杨光机组驾驶直升机在2号停机位稳稳落地。5分钟内,首批大龙潭灾区的8名重伤员被有序送上了救护车。


    15点36分,第3架紧急空运伤员的直升机安全着陆。大龙潭灾区的27名重伤员被成功转移。


    19时41分,随着最后一架执行空运任务的直升机顺利返航,大龙潭灾区的68名伤员全部抵达成都。历时8小时的“孤岛”大营救落下了帷幕。

    血手刨出18条生命

    -方志勇 本报记者 王士彬

    今天上午10时20分,记者赶到什邡市莹华镇中学救灾现场时,正赶上当地数百名群众挥泪与成都军区驻什邡某训练基地第二大队的97名官兵送别。

    “这些官兵驻地就在我们市,他们的营房也塌了,好多人是流着血、带着伤来救灾的。在这里整整干了81个小时,抢救出18个孩子,连顿热乎饭都没吃上过!”一位老汉抹着眼泪对记者说。

    5月12日14时28分,地震灾情发生后,正在操课的官兵来不及抢救物资,立即赶到驻地乡村救灾。深夜11时,接到莹华镇中学求救:学校一栋教学大楼坍塌,正在教室上课的170多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下。

    官兵们经过1个多小时的徒步行军赶到现场后,立即展开了救援行动。当时,大雨如注,夜黑如墨,余震连连。缺少工具,他们借助微弱的手电光,肩扛、手搬,将一块一块纵横交错的水泥板挪开,再将碎石渣往外清理。一些战士指甲抠掉了,手指扎伤了,血和灰混在一起,谁也没喊疼。当晚,他们便成功救出了2名幸存学生。

    凌晨,正在搜寻的学兵七队队长艾前平突然听到一阵微弱的呼救声,发现一名男学生卡在一块石板缝隙中,双腿被压。他和战友们成功救出孩子后,经询问,里面还有6名学生,官兵们抓紧时间施救。1个小时后,又成功救出3名学生。

    14日上午,增援的武警消防官兵赶到后,他们靠简陋的工具,又在废墟中连续奋战30多小时,成功地救出12名学生。消防官兵要求二大队的同志撤下去休整,他们没答应,坚持并肩战斗,直至清理完废墟。

    大队长杨根成说:“这场抢救学生的战斗结束了,但大家都不愿回去,因为还有新的任务等着我们。”(本报什邡5月16日电)

    还剩一口气也得尽全力救出来

    -本报记者 江宛柳 郑蜀炎

    今天北川县城中腐烂的气味更重了,开始满城喷洒消毒剂。但抢险部队没有撤,医疗队没有撤,北川的抢险大军不仅一支队伍也没撤,而且路抢通了,大型机械开进来了。可是,抢险也愈加艰难,几乎每救出一个生还者都需要至少五六个小时。

    记者一早在农村信用联社的坍塌废墟前看到,第二炮兵工程部队的第一台大型装载车开进北川县城。这原是座9层大楼,二炮专家说,一看楼板的水泥标号很高,9层楼塌得叠成一堆,还是断了骨头连着筋,小工具根本不管用。让人揪心的是地震时5层和6层都在开会,该社的领导和中层干部60多人无一幸免。昨天里面还有人声,今天用生命探测器找,仅剩一点微弱感应。

    这是北川目前最难啃的骨头之一。还有希望吗?记者问。“谁也不能说里面没有活人,只要还有一个人一口气,我们也得全力以赴。”现场指挥刘宗宝回答得很坚定。为了加快速度,除了部队的装载机,操作手谢招斌把地方撂在这儿的一台破挖掘机快速修好,加油加水开动起来。大型机械和人工轮流,效率大增。

    这个施救点的附近,身穿桔黄工作服的武警消防队伍正抢救北川职业学校的女生牛珍喜。武警消防也是北川抢险的主力之一。孩子已很衰弱,头被一根大梁压着,所有专用工具都用不上,从早上6点就在想办法,只能队员进去用手一点点挖。大概还有多久能救出来?记者问,副支队长王茂军说:“争取最快吧,不管多难直到救出来为止。”

    另一处搜救点上,消防官兵正登在农业发展银行的危房顶上施救一名活着的大学生员工。从水泥板堆顶往下看,里面很深,随时有塌下去的危险。大学生离洞口还有三四米,只见一名队员钻进去,一个多小时拖出半个沙发,说还有一个沙发,后面是门板,再后面才是人。烈日当头,消防队员们汗流如注。记者问,能出来吗?指挥抢救的分队长说,“难度非常大,从早上到现在试了许多办法都失败。但再难也得救出来!”

    几乎拧成麻花的县政府大楼外也气氛紧张,武警消防、成都军区部队、二炮总医院医疗队数十人都紧盯着楼上的洞口。里面有3人还活着,但生命信号微弱。这个施救从凌晨就开始,直到11点15分,大家终于兴奋地大喊“出来啦出来啦!”众人一起往上围,几名消防战士抬着伤员出现在洞口,有人马上认出来是县发改局的副局长。担架、包扎、输液,战士们抬起担架就跑。提着切割机下来的一级士官叫王飞,经记者问才知道他从一开始就钻进去了,这会儿刚出来,“探测到伤员在原4层,我们从5层进去,慢慢打洞,切门,里边特别复杂,总算成功了。”王飞说,记者问这个被救者出来说什么话了吗?王飞答:“努力说了声谢谢。”看得出,这声“谢谢”让王飞非常满足。记者刚离开,就听后面过来的人说另外两个人也被救出来了。

    直到记者发稿时,遍布北川废墟的抢险队伍还在艰难的搜救中,处处能感受到生命倒计时的紧迫。日夜奋战的官兵们都十分疲惫,但攻坚更顽强。

    21小时的生死营救

    -陆建江 本报特约记者 王永孝 本报记者 夏洪青

    “救命——救命——”

    5月14日晚23时40分,记者跟随第二炮兵某工程部队刚刚到达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就在一片倒塌的废墟里,听到一声声女人微弱的呼救声。

    “我们是解放军,来救你来了,不要多说话,保持体力!”

    “咚咚咚!”废墟下传出一阵敲击声。

    “同志,你被压在几层楼就敲几下!”

    “咚咚!”

    “是二层!”

    “现场不能离人!隔5分钟喊一次话,给她信心!”现场勘察的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于际训对某工程部队政委马力作了交待。

    天刚放亮,某工程团200余名技术骨干就带着轻型机械,在副团长李湘的带领下,跑步来到国税局大楼的废墟上。

    通过反复倾听从地下传出的敲击声,官兵们靠“耳功”很快就确定了最佳营救点位:从塌下的楼顶正中天井垂直挖下去,到二层后再向四周延伸。

    靠10个人抬进城的移动空压机起动了!官兵们抬着液压钳、液压镐、液压风钻和油锯爬上屋顶,刚刚展开设备,就从废墟内传出一阵“哗啦哗啦”的碎石脱落声。

    “赶紧下来,这样搞不行,机械震动过大和人员太多,都容易引发再度塌方!”

    “一组3人,一个一个上!”底下是生命的呼唤,上面是焦急的官兵。大家使出“看家本领”,一个人从“天井”下去,几种装备轮流使用,半小时换一次人。

    至下午14时30分,5层楼板打通了,一名女同志的头终于露了出来!

    遇险者虽然头露了出来,可身体仍被斜卡在楼板下面,双脚被钢筋压住,救人难度越来越大。战士们利用液压镐一寸一寸地磨、一分一分地进……

    15时35分,经过两个团官兵近10小时的接力挖掘,遇险者终于被战士们抬了出来,送进了前线救护所!她叫王新华,是北川县国税局纪检组组长。

    通过检测,下边还有生命迹象。“我钻进去看看!”战士杨松冒着危险,从刚才挖出人的地方慢慢地爬了进去。一会儿的工夫,废墟里传出杨松的声音:“还有活人!”

    “继续挖!”天越来越晚,团政委孙乐怕夜间施工危险,亲自爬了下去。20点40分,灾区上空黑云密布。战士们借助手电筒,把最后一根压在遇险者腰部的钢筋混凝土柱子小心地切开,遇险者得救!这名男士叫李道彬,是国税局计划征收科副科长,已经在废墟下整整掩埋了近80小时。(本报北川5月16日电)

    “我会永远记住恩人”

    -本报记者 张建军

    “有人吗?”“有没有人啊?”“能听到喊话吗?”武警凉山支队一中队班长马乔率领的一支5人搜救小组正在北川县老城区一片废墟间进行拉网式搜救。

    15日13时许,他们搜救至一所幼儿园废墟附近时,突然传来一阵微弱的呼救声:“叔叔,救我!”虽然声音微弱,但马乔还是清晣地听出是一个孩子在呼救。“小朋友,你在哪儿?”

    当马乔和战友们搬开水泥板、清理完散落的水泥渣、砖块时,一根倒塌的房梁挡住营救的通道,让战士们心急如焚。“快去叫消防专业救援队前来帮助!”战士毛极洲快步请来一名切割机手。刚刚搬开切割开的房梁,一只嫩嫩的小手就伸了出来,不停地晃动着。

    然而,拦路虎再次出现了。压在孩子上方的是一块巨大的水泥板,即使切割开了,没有机械作业也无法将其搬开。战士们决定在水泥板侧方打一个洞穴,让孩子从中爬出来。经过3小时艰苦激战,营救通道终于被打通。当马乔小心翼翼地将已掩埋了74个多小时的孩子抱出来放在担架上时,现场人员报以热烈掌声。突然,一名中年男子冲上前来:“儿子,我的儿子!”这位已在此守候了3天3夜的父亲,终于见到了自己得救的儿子。

    救出的孩子很聪慧,眼睛自始至终一直看着战士们。他不认识救他的武警叔叔,但他说:“我会永远记住恩人。”

    (本报北川5月16日电)

    “一线天”上大转移


    -本报记者 姜兴华 通讯员 向辉 李梅


    一段两边是被地震削成绝壁、长近10公里的山脊线,成了遭受灭顶之灾的旋坪乡万余名群众撤离的生命线。今天凌晨5时,昨晚赶到旋坪乡的成都军区驻滇某师500名突击队员,开始按计划组织群众撤离。

     


    走过5个塌方地段来到“一线天”时,记者和官兵们都傻了:昨天探路时,还有四五十厘米宽的第一段近百米长的山脊线,现已因昨晚的余震被削成了“秃头”,脚一踩上,泥石就不断地滚下两边的万丈深渊,风在呼啸,让人头晕目眩。连长韩军组织官兵用铁锹铲开松土,开辟出一条宽约30厘米的小径。此后,两个官兵一前一后保护着老乡,逐一护送到与第二段交界处,然后再往前走。


    羌族老大娘李龙芬在地震中脚被砸伤,从出发就是官兵们轮流背着她,见到“一线天”,老人担心战士背着自己,因增加重量,会造成战士失足。韩连长边安慰大娘边采取了特殊的保护措施: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用布带把老人绑在一个战士的身上,背着老人慢慢向前挪,前后还各有一名战士用背包绳作保险绳拉着。走了大约一半,前面开出的小径有四五米突然坍塌。韩连长带着两名战士紧贴绝壁挪过去,用铁锹凿了20多分钟,终于重新开出小径,把老人安全送到第一个站点。


    继续前行不到500米,一个3米多高的土包像针一样扎在山脊线上。韩连长勘察地形后,决定在土包上边固定一根绳子,让年青力壮的乡亲抓着绳子攀过去。对年老体弱的乡亲则为他们搭起人梯,让他们一边扶着人梯一边拉着绳子过去。还有20多个小孩,官兵们便或背或抱护送着过去。


    就这样,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斗,记者随行的第一小组终于将300余名群众安全护送过“一线天”。早已等候在此的昆明总医院的10余名医护人员,在政委史云政的带领下,对30余名在地震中受伤的群众进行了及时救治。


    截至记者17时发稿,部队官兵已安全转移群众5000余名。(本报北川5月16日电)

     


    102个小时后的生命奇迹


    -赵建伟 李邓 本报记者 李鑫


    5月16日晚7∶30分,江西南昌消防特警地震救援队冒着两次5级左右的余震,在倒塌的楼房中成功将被困102个小时的女子救了出来。

     


    这名女子叫陈燕,是汶川县映秀镇工商所的一名干部,在5·12特大地震中,被困在了倒塌的楼房中。几天来,在地震中成功逃生的丈夫,每天陪她聊天,不断地鼓励她。亲人的关爱使陈燕坚持到了现在。


    江西南昌消防特警大队教导员周德水对记者说:这是一栋五层楼,陈燕在地震中从五层跌落到了三层,被夹在一个三角形的狭小角落里,由于倒塌房屋情况非常复杂,前边3个救援队都没能把她救出来。我们从16日早上7点开始,找了一名身材瘦小的队员从倒塌楼房的缝隙中爬行4米远,才到达她被困的位置,她的脖子和肚子被一根木柱压着,不能动弹,我们就用小锯条将木柱一点一点地锯断。但是两次强烈的余震造成营救通道又一次变窄,也险些把我们压在里面,我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把压在她身上的木柱取了下来。


    经过消防队员们8小时的冒死营救,陈燕被顺利救出。


    汶川县映秀镇医疗队总指挥、第三军医大学校长王登高说,陈燕被救出后,我们医疗队迅速对她进行急救,目前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由于被困时间较长,陈燕身体极度虚弱,血压非常不稳定,我们正在对她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本报汶川5月16日电)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购物车(0)    站内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