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行业频道
    组织机构 | 工业园区 | 铜业标准 | 政策法规 | 技术资料 | 商务服务 |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伦敦铜价 | 纽约铜价 | 北京铜价 | 浙江铜价 | 江苏铜价 | 江西铜价 | 山东铜价 | 山西铜价 | 福建铜价 | 安徽铜价 | 四川铜价 | 天津铜价 | 云南铜价 | 重庆铜价 | 其它省市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国际铜管业的“中国风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6-23   作者:佚名
    铜之家讯:  在美国东部,一家叫高克联的铜管企业今年倒闭了。同时关门的还有它在全球各地的10多家铜管工厂。    创办

      在美国东部,一家叫高克联的管企业今年倒闭了。同时关门的还有它在全球各地的10多家铜管工厂。

        创办于1916年的“高克联”,在冯海良眼里,曾是一个铜管商业帝国。2003年,这位海亮集团董事局主席,带上翻译首次赴美参展,他的企业当年出口额为100万美元。

        “脱了一层皮。”冯海良形容第一张出口订单带来的感受时说。在当时,“高克联”占据着美国铜管消费约40%的市场份额。

        从100万美元,跃升到2007年的4.88亿美金,海亮集团的国际扩张速度犹如神话。这个中国铜管最大的出口供应商,已让欧美、日本、韩国的企业不敢小视。

        在大量欧美城市,随着本土铜管企业的萧条倒闭,跨国空调企业接到了“海亮”外贸员的越洋电话。除了诱人的价格因素,“海亮”铜管获得国际竞争力,在于它的技术进步。

        今年,一家叫塞德姆的法国公司实行大宗采购,“海亮”的铜管和韩国一家企业的一起被放在了采购商面前。三次检测的结果是,韩国企业出局。

        海亮集团的三根旗杆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两侧的旗帜几乎每天要变换。“经常要接待外国客商。”冯海良表示。在诸暨店口这个小镇上,频繁出入的外商让人惊讶。

        海亮股份总经理曹建国说,国际铜管业正在掀起一场“海亮”带来的“中国风暴”。这场风暴的表现之一是,“海亮”已占海水淡化蒸馏法技术领域铜管全球市场50%以上的份额。让铜管长期抵御海水腐蚀,是一项国际性难题。但“海亮”如今已在上海建成了国内乃至国际这种铜管的最大的车间。

        从乡野之地起步的“海亮”,如今有22项国家专利权。“如果说一些企业发展依靠大量的产业工人,那么我们的成功得益于众多聪明的脑袋。”曹建国告诉记者,海水淡化用铜管的产业化,正是得益于两位博士对铜合金机理的成功理论研究。

        技术进步传导给“海亮”的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而其构筑起的代理链极短的供应网络,则让“海亮”在全球贸易中胜出。从诸暨店口或上海生产基地吐出的铜管,不出几天就会直接到达LG等工厂。“我们不找产品代理的中间商。”冯海良透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家国际采购企业,直接联系着“海亮”。

        除大宗的空调用管外,“海亮”铜管还用于建筑、维修类领域。曹建国透露:“这是一个细分的市场,我们现在找国外的一级批发商销售,但不久之后我们会拉伸自己的全球贸易链。”曹的言外之意是,“海亮”未来将把产品直接打入国外的零售终端。

        记者点评:技术是最大的底气

        “用市场换技术”,中国曾对这一技术进步的道路表达了自己的偏好。但这条道路结果被证明是走不通的。“海亮”的成功案例,给出的则是一个技术进步的“国产化”方案。

        在一些企业因民工荒、劳动力成本上涨带来的困境中,也许他们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另外一个领域:技术。曾任国企老总的曹建国,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海亮”的成功:曹建国曾供职的那家铜管国企,7000多人年产1万多吨铜管,而“海亮”的5000名员工现年产铜管15万吨。“海亮”的这种生产力解放,正来自于技术和科研人员的贡献。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购物车(0)    站内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