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考古人员正在双墩1号墓现场紧张工作。王从启摄 |
五色混合土、白土垫层、圆形墓坑、放射线、土丘、土偶……经过19个月的考古发掘,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境内的蚌埠双墩1号墓葬日前发掘到底。专家介绍说,双墩1号墓展示了考古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极其复杂的遗迹现象,开启了一个“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
考古界感到“震惊”
双墩村内有两座高9米以上的古墓葬封土堆,2006年12月,考古人员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该墓是有二层台的圆形土坑竖穴墓,墓坑深7.5至8米,总计有10具随葬人骨。
依据随葬品和墓底埋葬布局,考古专家判断其时代应该为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到目前为止,蚌埠双墩1号墓的来由尚未查到相关文献记载,墓主身份还不清楚。但是从墓葬的规模葬制看,应为诸侯王级的墓葬。
据悉,该墓葬发掘发现了五色土、白土层、圆形墓坑、放射线遗迹、土偶等考古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极其复杂的遗迹现象,令全国各地相继赶来的相关学科领域专家们无不感觉“惊讶和震撼”。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张中培指出:“中国考古史上,这种遗迹现象从未见过。”人骨鉴定专家、吉林大学教授朱泓则在现场考察之后表示“震惊”,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现象,需要进一步研究。”
此外,墓葬还使用了我国从未见过的墓底埋葬布局。同时在墓底发现的还有编钟、剑、车马器等370多件铜器以及石磬、陶器、玉器等随葬品。专家一致认为,蚌埠双墩1号墓不管从墓葬的形制、结构和遗迹上都是中国墓葬发掘中的重大新发现,反映了极其复杂的埋葬习俗。
五大谜团待破解
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介绍,双墩1号大墓显然是经过“精心构思、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施工、精心装饰”而成,有五大谜团待破解。
首先,墓葬使用了黄、灰(青)、黑、红、白五色颗粒混合土作为封土、填土。这种颗粒混合土非一地所产,均需异地选择和采运,并需要进行人工混合成不同的深浅颜色。这与我国社坛五色土有无联系?
第二,墓葬封土堆底部,即封土堆下,墓口外,铺垫一层厚0.30米左右的环状白土层,直径约60米左右,整体看上去犹如一个庞大玉璧,气势十分壮观。考古人员调查发现,这种纯白色土并不是白膏泥土,经检测含钙,为沉积淤土渗出来的白色泥浆沉积土。这在我国已发现的墓葬中从未见过,是否与古人用玉璧祭天有关?
第三,在以往发掘的墓葬中,墓坑结构大多呈现方形或者长方形,但蚌埠双墩1号墓却是圆形墓坑结构。整体呈外圆内方的墓葬结构是否契合“天圆地方”的理念?
第四,在蚌埠双墩1号墓墓坑中,首次出现由深浅不同的填土构成的放射线遗迹现象。墓里面上层由黑色和黄色土做成一个小圆,有20条放射线从墓坑中间向四周辐射,呈扇面形状,从空中俯瞰仿似一个“麦田圈”。此外,墓壁一周还有2米宽的深色填土带围绕着中间的放射线。这种现象是否与古人崇拜太阳有关?
第五,在墓坑周边的18个土丘里,放置着大量尖顶圆体或方体的土偶。据介绍,这些土偶体表有明显的绳索痕,高20厘米至25厘米,直径10厘米至15厘米。与此同时,当考古人员发掘到墓穴第二层时,还发现了由大量土偶堆砌而成的一圈“土偶墙”内壁,俨然是一座城池展现在眼前。这种墓坑周边分布的土丘和填土层中的土偶分布,专家认为与汉代的星文铜镜类似,是否象征天上的星座或群星?
解谜需多学科参与
李修松表示,双墩1号墓比较集中系统地展现了淮夷文化,为我国研究古代墓葬制度、相关风俗习惯提供了资料。
据介绍,双墩1号墓可能与古史中记载极少的钟离古国有关。在发掘过程中,相距20公里左右的凤阳临淮镇钟离城遗址附近也发现一座类似的圆形古墓葬,其出土编钟上的铭文中有“钟离”二字,已考证为钟离国国王季子之墓。据记载,春秋时期淮夷人建立了钟离国,后被楚国所亡。淮夷的各个部族之间都以太阳为图腾。
蚌埠双墩1号墓发掘领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阚绪杭认为,“凤阳春秋墓葬的发现为蚌埠双墩1号墓提供了佐证,说明这种圆形墓葬很可能是淮河中游地区的一种特殊葬制和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李修松认为,这一系列奇特的现象可能是反映当时淮夷人的宇宙观,墓的形状可能代表苍穹;直径60米的白土层可能象征祭天;土丘、土偶可能代表日月星辰,墓主希望死后能够升天。
考古人员认为,要揭开安徽蚌埠双墩1号墓葬之谜,需要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宗教学、地质学和建筑学等多种学科参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