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铜陵铜矿化集中区地质矿产特征
铜陵矿集区位于扬子地台北段,属下扬子台褶带庐枞-宁芜断褶带次级构造单元。区内出露石炭纪黄龙组-舵山组、二叠系栖覆组-大隆组,早三叠统殷坑组-和龙山组-南陵湖组,它们是铜矿床的主要赋矿层位。燕山期侵入的同熔型中浅成岩体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这些岩体多为中酸性、钙碱性系列岩石,化学成分以富钾、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为特征。基底断裂是岩浆及热液活动的总通道,其派生断裂则是重要的容岩容矿构造。
该区金属矿产以内生矿床为主,其中层控式矽卡岩型最为重要,多为大型-中型铜硫金矿床,接触交代型多为中小型铜金矿床。目前已发现矿床18处,其中大型2处,中型5处,小型11处,累计探明储量256.4563万吨。铜成矿作用主要与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体有关,类型主要为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代表性矿床如铜陵的铜管山、冬瓜山、狮子山、大团山、新桥等。
(2)铜陵铜矿化集中区块体特征
块体分布于长中下游的安庆、贵池、铜陵、芜湖、镇江,以及黄山、江西景德镇、上绕等地区,规模较大。其内有六个浓集中心,分别位于铜陵、贵池-安庆、马鞍山、江宁、浙西-皖东南和德兴。每个浓集中心内都有铜矿床产出,其中以铜陵在块体产出矿床数量最多。块体分布见图2-3-5。
图2-3-5 铜陵-德兴铜地球化学块体分布图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