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0日,中国欧盟商会在《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09)》发布会上提出了该结论。“欧盟企业对中国依然充满信心,但呼吁中国采取更多的行动保持增长。”
商会主席伍德克说:“欧盟商会会员对中国政府提出的经济刺激方案和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做出的努力表示肯定。欧盟在华企业对中国经济充满着信心。”
此次调查报告增加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企业影响的调查。在参与调查的313家企业当中,只有2%的企业表示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几乎所有企业都受到了影响,因此寻找新的投资市场便成为了关键,中国能够胜任这一角色。”商会秘书长丁凯(Drik Moens)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因此多数欧盟在华企业纷纷采取了基于中国市场的扩张策略,在看到中国市场巨大潜力的同时,他们也希望在经济刺激计划之外,期待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复苏和改革措施。
71%企业看好中国市场
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依然是欧盟企业看重的要素。伍德克表示:“中国市场在欧盟企业全球战略中的相对重要性不断增长。”
调查表明,71%的受访企业认为,相比欧盟或者企业总部所在地的其他传统市场,中国经济的恢复能力更强。多数受访企业相信中国经济危机将在2010年上半年结束。有39%的受访企业表示仍然会在2009年考虑新的投资。
尽管多数企业看好中国市场,但是他们对中国如何实现长期增长依然表示谨慎。
联合参与此次商业调查的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及执行合伙人常博逸Charles-Edouard Bouee表示:“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经济复苏的积极征兆,但是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金融危机暴露了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中国应当建立强有力的经济增长引擎。”
伍德克同时向记者指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之外,中国在建立公平竞争环境和消除部分行业垄断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此外,尽管有不少企业赞赏了中国刺激计划对经济的提振作用,但是仍有三分之一企业,特别是部分工业产品及相关服务产业认为,相比中国竞争对手,经济刺激计划让他们处于劣势。
伍德克认为,除受惠于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企业外,部分受访企业可能因并未得到直接的订单存在抱怨心理,同时他也指出,服务行业本身就很难从刺激计划中获益,因此造成了该数据比例偏高。
在调查过程中,很多企业也希望中国政府采取更多措施,通过结构性改革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来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他们认为中国地方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对本地企业会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惠顾,这给欧盟企业的经营造成了一定困难。
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经济研究所何帆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企业与政府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在面临危机时会有更强的信任关系,而外国企业应当积极同监管部门进行沟通。他认为机会是均等的,加强沟通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瞄准内需推动本土化进程
目前欧盟企业在华扩张有着极为明显的特征:减少其进出口贸易的业务,一切调整为了中国内需市场。
要转变便体现在设立中国研发中心和使用更多的本土化员工。
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丁凯(Drik Moens)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研发是研究和开发的组合体,欧盟在华企业面临的问题便是轻研究、重开发。”
“此次增设研发中心,不仅仅是为了设计出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在中国内需市场尚无完全成熟前建立欧盟企业的竞争优势。”丁凯说。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国内需市场提出的要求,众多企业纷纷选择了员工本土化策略。“有100家企业已经完全实现了这一目标。”伍德克表示。
此刻,全球笼罩在裁员阴影之下。而71%在华欧盟企业则认为,扩大市场是提高利润率的最佳方法,仅有10%的企业认为削减员工才是能够选择的应对策略。
伍德克认为,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使得人力资源考虑的首要因素并非是员工成本。他指出,欧盟在华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本土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而中国本地员工技能的提升是不可忽略的事实,因此中国员工逐渐在替代欧洲员工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
同时,部分企业希望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同时又要控制成本,不得不采取减少外派员工的数量。数据显示,已经有11%的企业在采取这样的行动,而在这些企业当中,33%的企业把外派员工数量减半。
“这为中国员工的加入提供了新的机会,这也是你们(中国)的获益之处。”丁凯表示。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