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行业频道
    组织机构 | 工业园区 | 铜业标准 | 政策法规 | 技术资料 | 商务服务 |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伦敦铜价 | 纽约铜价 | 北京铜价 | 浙江铜价 | 江苏铜价 | 江西铜价 | 山东铜价 | 山西铜价 | 福建铜价 | 安徽铜价 | 四川铜价 | 天津铜价 | 云南铜价 | 重庆铜价 | 其它省市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分析预测 » 正文

    铜价将越过8000美元/吨的整数关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0-21
    铜之家讯: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上最耀眼的字眼。伴随着全球股市的上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上最耀眼的字眼。伴随着全球股市的上涨,市场对通胀预期以及由货币政策催生的全球经济复苏信心空前高涨。对于基本面逐渐好转的市,期价更是屡创年度新高,且对历史高点跃跃欲试。基于目前的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笔者认为铜价整体处于上行通道中,且长期趋紧的供求关系将给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可能的下跌带来支撑。

      一、长期趋紧的供求关系为价格提供支撑

      目前的全球铜精矿市场处于短期的充裕状态。印度Sterlite工厂年产量达40万吨的Tuticorin 冶炼厂将于12月中旬被迫关闭。这使得原本由该冶炼厂消化的铜精矿不得不转向其它冶炼厂。冶炼产能在短期的收缩令铜精矿市场被动地处于宽裕状态。据悉,亚洲的现货铜精炼加工费已经涨至每吨约80美元或每磅8美分,而更有传言称部分现货市场经销商已经把该费用定在每吨100美元或每磅10美分上方。尽管如此,短期的供给宽裕并不能改变长期由于铜矿开采受限所导致的供给紧张。作为精炼铜源头的铜矿供给长期趋紧将为铜价带来长期支撑。

      在精炼铜供给方面则是展现了当前全球铜市场供给紧张的真实一面。现阶段,由智利发往欧洲的精炼铜现货升水为80美元/吨。发往亚洲的精铜现货升水为100美元/吨。很多精铜供给商由于手上没有更多的货物而并不急于向市场出售。升水的攀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给的紧张。对于2011年,市场消息人士指出,欧洲精铜进口长单升水为98美元/吨,亚洲精铜进口的长单升水为110美元/吨。精炼铜供给的长期趋紧令供给方进一步抬升升水报价。

      二、中国的积极采购铸就外强内弱格局

      从进出口数据来看,中国对铜的消费并没有放缓。2010年前九个月,中国市场铜表观消费量是增加的。在中国市场出现85万吨过剩的情况下,全球铜市场已经过渡至供给短缺的状态。据世界金属统计局(WBMS)的数据,全球1—7月铜市供应短缺7万吨。因此,近期铜市外强内弱格局除人民币升值这一因素之外,更有国内外不同的供求关系影响。

      从国内铜市的现货情况,我们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自8月以来,上海铜现货已经出现了持续两个多月的贴水或平水状态。显示了国内铜下游加工企业在备货上的谨慎以及供给的相对宽裕。具体到铜下游产业方面,据不完全统计,9月铜杆线企业平均开工率仅为68.5%,为今年前九个月中的最低水平。铜价步入高位以及江浙的拉闸限电成为影响其开工率下滑的最主要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铜市外强内弱的格局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三、8000美元/吨上方铜价几乎由金融属性左右

      尽管现阶段全球铜市的供求关系明显偏紧,但笔者依然认为8000美元/吨上方的铜价几乎由铜市的金融属性左右。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最新讲话中指出“疲弱的美国经济基本面、高企的失业率和过低的通胀水平为其采取进一步措施提供了理由。”言论暗示当前美国经济的情况已经让美联储获得了充分的证据采取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他同时指出“很难决定资产购买的速度和规模,美联储仍在衡量进一步行动的成本和收益。”这意味着美联储在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规模和时间上依然存在一些疑虑。目前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最早将于11月初的议息会议中公布这一决议且资产购买计划为一万亿美元。但能否如期公布计划以及规模是否如市场所愿将对11月初的铜价带来巨大波动。当然,美联储这一举措也有可能推迟至12月月初。但不管怎么样,11月初以前的铜市将在通胀预期的支撑下继续呈现强势。

      四、行情展望

      整体来看,当前铜价的上涨发生在供求关系有所好转的大背景下。美联储向市场发出的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信号助推铜价越过8000美元/吨的整数关口。笔者认为,在此上方的铜价几乎由金融属性左右。在美联储正式宣布是否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及规模前,铜价仍将受到通胀预期支撑而走强。未来需要密切关注11月初、12月初美联储的动向以及2011年1月初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举措。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购物车(0)    站内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