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行业频道
    组织机构 | 工业园区 | 铜业标准 | 政策法规 | 技术资料 | 商务服务 |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伦敦铜价 | 纽约铜价 | 北京铜价 | 浙江铜价 | 江苏铜价 | 江西铜价 | 山东铜价 | 山西铜价 | 福建铜价 | 安徽铜价 | 四川铜价 | 天津铜价 | 云南铜价 | 重庆铜价 | 其它省市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分析预测 » 正文

    沪铜阶段定价逻辑转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2-18
    铜之家讯:  伴随铜价1月底开始加速冲破75000元/吨重要关口,市场基本面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一方面,尽管下游开工旺季临近,

      伴随铜价1月底开始加速冲破75000元/吨重要关口,市场基本面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一方面,尽管下游开工旺季临近,但受经济回落和金融调控影响,当前市下游消费情况难敌预期,加上全球三大交易所高库存压制,前期一度令市场亢奋的短缺概念有所淡化;另一方面,当前通胀高企或引导决策层强化货币调控,金融属性对铜价的支持作用有望相应减低。因此,“通胀+短缺”意义下铜的长线牛市逻辑短期面临转换,市场内在驱动因素渐向空方倾斜。如果再考虑美元指数有望展开阶段反弹,铜价短期出现高位滞涨概率较大。

      中国需求是支持内外盘铜价步入本轮牛市的核心要素之一。2011年,国内工业企业启动新一轮补库周期以及基建、电力等行业的快速增长预期赋予铜价充分的看涨理由。不过就短期而言,铜下游消费领域正在经历双重挤压。其一是货币挤压因素。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货币增长超预期回落。1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7.2%,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狭义货币(M1)增速则同比下降25.4%,直接表明市场现金和活期存款流动性大幅回落,这将导致中小规模耗铜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困难。其二是产出挤压因素。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PMI继续呈现环比回落态势,贸易顺差更是大幅减少53.5%,表明当前投资和工业增长有所放缓,这料将一定程度抑制用铜行业增长。

      近期全球三大交易所铜库存增长明显,直接反映市场消费滞缓格局。目前LME铜库存已经持稳于40万吨上方水平,纽约和上期所铜库存合计也超过20万吨。如果未来需求得不到显著改善,则高库存势必拖累铜价走强。关于铜市需求,未来一个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在于房屋建造领域。房地产市场作为铜的重点消费环节,2011年或因接连不断的调控重拳遭到极大压制。随着 1月26日出台的“新国八条”加紧纳入地方施政细则,第三轮楼市调控有望切实打压当前投机性购房需求,并由此倒逼房地产开发企业削减项目投资。如果后期楼市出现超预期回落,则铜市看空动能会进一步增强。从供应端来看,铜陵有色发布公告称,2011年上半年该公司与必和必拓商定的铜加工冶炼费(TC/RC) 为72.0/7.20(TC/RC),较去年上涨54.8%。据此分析,目前铜精矿供应仍相对宽松,关于铜市短缺故事的炒作也阶段告冷。

      政策高压预期下的铜市通胀主线有所松动。从去年9月份至今,国内乃至全球通胀局势持续紧张,其汇合主要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洪流,成为铜价一路飙升的重要构成要素。最新公布的国内1月份CPI数据略低预期,但4.9%的同比增幅依然处于两年内高位。考虑当前农产品供应紧张局势难缓,预计未来2—3个月物价指数冲高概率并不小。尽管如此,笔者分析未来通胀对铜价延续牛市的意义不大。一方面,随着伦铜日前突破10000美元价值关口,流动性主导的看涨能量基本释放完毕,这决定通胀对铜市的边际利多影响逐渐淡化;另一方面,考虑央行今年稳物价工作的首要性,未来通胀走高将触发政策面出台愈发严厉的调控措施,预计上半年央行仍有较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加息的空间,政策调控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铜市行情脉络的主导因素。

      和铜价涨跌密切相关的美元指数也有望反弹上行。尽管从长期趋势来讲,无论从世界生产要素向新兴市场转移看,还是从美国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实施看,美元长期步入贬值通道是可以预期的,但短期而言,美国货币宽松预期弱化可能助推美元阶段反弹。近期美国方面公布的系列核心经济数据,包括产出、就业和消费等主流指标均好于预期,特别是失业率大幅下滑至9%,显示美国国内复苏形势日趋稳健,这暗示前期盛传的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QE3)可能性将很小,从而能够为美元提供利多支持。另外,随着原材料价格和国际劳工价格的上升,美国经济低通胀格局可能很快逆转。美国1月份核心PPI较前月上升0.5%,这一升幅创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据此,市场普遍预测未来美国通胀率将有效放大,这或促使美联储宽松政策退出时点提前到来。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购物车(0)    站内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