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行业频道
    组织机构 | 工业园区 | 铜业标准 | 政策法规 | 技术资料 | 商务服务 |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伦敦铜价 | 纽约铜价 | 北京铜价 | 浙江铜价 | 江苏铜价 | 江西铜价 | 山东铜价 | 山西铜价 | 福建铜价 | 安徽铜价 | 四川铜价 | 天津铜价 | 云南铜价 | 重庆铜价 | 其它省市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融资铜”再现江湖 已成部分房企“救命稻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5-20
    铜之家讯:   期货市场中的铜,可以转化为企业们梦寐以求的贷款。开信用证从国外进口铜,到国内卖掉,等到信用证到期再偿还银行贷款——这一流程能给企业带来几个月宝贵的流动资金。

      期货市场中的,可以转化为企业们梦寐以求的贷款。开信用证从国外进口铜,到国内卖掉,等到信用证到期再偿还银行贷款——这一流程能给企业带来几个月宝贵的流动资金。这就是所谓的“融资铜”,曾在2008年一度盛行,如今重出江湖。在当今货币紧缩的背景下,“融资铜”已成一些企业的“救命稻草”。尤其是身处调控风暴中的房地产企业,采用这种方式弥补“钱荒”的为数不少。

      “哪怕是进口每吨亏1500元,这样的生意也依旧有很多人在做,”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用“融资铜”的方式,资金成本大概在7%-8%,远远低于当前的民间借贷成本,因此“亏本买卖”也很火爆。不过随着信用证的严格规范,不久以后,这条企业融资的“捷径”也可能将被切断。

      “融资铜”:亏本生意也火爆

      “从去年到现在,大量的企业都在用融资铜的方式,”业内资深有色金属专家陆承红表示,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在严酷的资金环境下,“融资铜”确实是一条能找到资金的捷径。

      据介绍,融资铜的具体操作方法有几条,其中最流行的就是通过银行开出延期付款的美元信用证,并进口点价铜到中国,在国内市场销售后换回人民币现金,这就是所谓的“进口模式”。如果企业能开到6个月的信用证,那么经过这样的操作,现金还能在手里停留5个月左右,到期后可以再通过同样的操作,接着把这一融资模式继续下去。

      说得浅显一点,这相当于先拿货后付款,在付款日之间的这段时间内,只要将货套现,这些套现资金就等于融资。

      “这些资金基本都被用到企业的日常开支中去了,”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都没有较好的投资机会,因此这些钱都用来给资金短缺的企业“解渴”,对于身陷调控泥潭的房地产企业更是“救命稻草”。当然,也有一些企业拿着这些现金再去放贷,其收益也很不错。

      陆承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国内铜的销售价是在68000元每吨左右,而进口一吨铜要接近69500元左右,也就是说进口后在国内卖掉是亏本的。但企业们依然乐此不疲,“因为这样操作,付出的资金成本也就是7-8%,对于一个急需要资金的公司来说,这已经很便宜了。”

      据了解,随着央行不断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中小企业和房企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非常大,即便是一年期的贷款利率如今也不低。目前民间借贷的利息都在15%-20%左右,一些地区的高利贷甚至更为夸张。相比起来,只要能从银行开到信用证,用进口铜的办法来换取资金,其优越性还是很明显的。这种“贸易融资”的方式,不但铜可以用,玉米等其他进口品种也可以使用。

      “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关联交易,回避大量进口铜的用途质疑,”有专家表示,一些房企可以通过成立子公司,或是通过集团中其他贸易企业的运作来完成“融资铜”的操作。

      遭遇政策抵制 “融资铜”难以为继

      其实,除了进口后直接卖掉换取资金,“融资铜”还演绎出很多其他方式:若内外比失衡也可以出口到伦敦,重新换回美元,或是倒手给境外别的公司,这就是所谓的“转口模式”;若是觉得销售价格不合适,也可以抵押给银行,拿到7成左右的资金。“而且,能用低息的美元换到较为紧俏的人民币流动资金,光从人民币升值中企业就能赚到好处。” 东亚期货分析师贾铮表示。

      永安期货分析师朱世伟告诉记者,“由于货币流动性收紧和信贷控制,民间小额贷款利息相对偏高,企业通过银行支付15% 定金拿到信用证,可进口精铜,在国内市场抛售后,持有现金并放贷到民间货币市场,在信用证到期之前,获取民间放贷收益。也可以采用在香港人民币贷款进口铜,销售后获取资金用于国内资金流通需求,这样实质是获取了香港低利率和国内高利率的息差收益。”

      在上海保税区库中,年初时传言有近50万吨的融资铜囤积。据估计,从去年年中以来,保税库铜就开始大幅增加。

      但随着“囤铜”的如火如荼,市场纷纷猜测国家将采取措施打压这种现象。不少贸易商向记者反映,“最近囤铜不好做了,都在想办法出货,最近出了五万吨。”

      从3月开始,市场就传言,中国外汇管理局将出台新规,对外币贷款的额度有所限制,并将90天以上的信用证严格规范;而结汇方面的比例有所收紧,使得融资铜面临双重压力。

      “贸易融资交易将会受到更加严厉的审查,其交易在4月开始已经明显减少,4月铜进口量有所下降。而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去年年底前融资的部分铜,如开的是6个月(180天)的信用证,将会在今年5月到期,目前粗略估计将有几万吨的铜将要处理。”贾铮表示。也就是说,随着政策的收紧,“融资铜”这种形式可能也会减少。

      不过也有专业人士提出,“融资铜”要绝迹其实很难,“除非国家给铜进口设立一个数量限制。”否则,企业大可以各显神通,只要能从银行开到信用证就可以操作了。

      “融资铜”现象带来的思考

      “囤铜”其实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也并不新鲜,2009年在信贷宽松的大环境下,中国出现了大面积囤积铜现象。从2010年的江铜年报可以看出,其库存量一度高达20万吨。从分布范围来看,浙江、河北、广东等地区较甚。投机囤积铜的大部分是私营企业和私人投资者,那时基本是以“博取价差”为主。

      而“融资铜”呢,这种方式在2008年信贷紧缩的时候非常流行,到了2010年下半年又重出江湖,也不算新招了。可以说,只要信贷“饥渴”,不管是通过铜还是别的商品,“贸易融资”这一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国内货币政策的紧缩就是催生“融资铜”现象的推手。

      我们看到,进口铜贸易已被江浙一带企业拓展为融资业务,扩大了进口亏损能承受的空间。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它不违反法律,这是企业在成本衡量之下做出的选择,是一种本能的利益驱动。”

      而“融资铜”造成的影响也显而易见,跨市进口长期倒挂,而中国铜进口却不受影响。就是因为企业能够承受1500元每吨的亏损。如果光从铜的进口来判断中国的国内实体经济需求,恐怕是很容易出现误读。

      有专家提出,“融资铜”只是在局部缓解了一些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究其实质,只是部分企业通过这种“聪明”的手段,优先获得一些融资资源,不能对总体的融资环境产生影响。另外,对于一些本该受到调控的行业来说,只要它们采用这样的融资方式,也使得本应有的调控效果打了折扣。“当然,这些手段跟当前总体的紧缩环境相比,其对企业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关键词: 铜之家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购物车(0)    站内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