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铜材市场衰退未根本好转,铜的价格将继续震荡,中国铜加工业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昨天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铜业展览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铜业部主任王碧文,指出了铜加工行业目前面临的现状。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铜加工企业扩产的步伐,2010年,我国的铜加工总产达1009.27万吨,同比增长13.60%,再创历史新高,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二分之一,而据专家预测,2015年前我国将有铜加工315万吨新增产能建成。
“目前国内铜加工业呈现产能过剩、高精不足的问题,平均利润率只有3%~5%。” 海亮集团副总裁汪鸣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而在即将建成的新增产能中,高产精品产能仅占40%左右。
需求:外冷内热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铜加工企业曾面临急剧的市场萎缩。王碧文回忆,2008年9月份市场需求开始下滑,市场平均萎缩约30%~50%;到了2009年,由于国际市场复苏缓慢,当年铜材出口全面下滑。而至今随着对通胀的担忧,国际市场仍未恢复“元气”。
汪鸣也对记者透露,目前国外部分出口市场还因为“双反”的压力受阻。
“在经济危机之前,我们铝材的出口量占15%,铜材占9.5%,现在铜材的出口恢复不到5%,铝材的出口恢复不到10%,还都差50%和30%没有恢复。”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世光也对记者指出,在内需刺激下,铜加工业每年产量都是两位数的增长。马世光认为,到“十二五”末产能控制在1600万吨是比较合理的。
汪鸣也指出,面对全球经济不振,加之美国反倾销,国内几家大型铜管加工企业已经将境外销售重点转移至亚洲、拉美、中东等新兴国家与地区,重视尚处于空白地域的市场开发力度,以获取新的商机。比如海亮集团就增加了内贸销售的比例,去年内贸销售占比已经增加到了50%,并且在越南设厂,避免“双反”政策的冲击。
供应:上游受限,竞争激烈
然而,要达到铜加工产能的有效控制和充分利用国内市场需求也并不容易。
王碧文指出,目前我国的铜加工企业数量众多、生产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不高,亟待整顿和重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1200多家中国铜加工生产企业,产量大于10万吨的企业只有8家,企业年均产能仅为1万吨,而国外发达国家一直在以技术、装备优势和高精尖产品抢占中国国内市场。”
“目前国内铜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都在同质化竞争,这极大的挤压了企业的赢利空间,行业平均利润率极低,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3%~5%。”汪鸣更是对记者坦陈。
事实上,我国铜资源的严重短缺,国内资源供给率不足25%,也制约着铜企业提高利润率。对此,马世光建议,在“十二五”要加大对铜的再生资源的利用,使铜的加工品当中有40%的再生铜、60% 的原生铜,逐渐靠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将是解决资源问题的很重要的方式。“国外发达的再生铜和原生铜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5,而我们现在是3:7,差距还是很大。目前中国的回收比例偏低,除了观念问题,还有一些技术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了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论证的山东阳谷祥光生态工业园,计划用5年时间,创建一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铜加工研发中心”,利用开发矿山和再生铜相结合的“双重资源”,打造铜冶炼、铜精深加工和再生铜资源利用“三大基地”,计划形成年产90万吨阴极铜、60万吨铜精深加工产品、20吨黄金、600吨白银、1000吨稀有金属、60万吨铁合金及35万吨再生铜的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