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出口1049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中国制造”的出口表现,远超年初预期。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认为,影响中国出口的长期因素,主要是欧美包括就业、经济增长在内的经济基本面变化。如今,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遇阻,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经济增速放缓迹象显现。但全球经济复苏的总体趋势并未出现太大变化,也不太可能爆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中国外部的出口环境变化不大。
但上述乐观统计数据和分析判断,未能阻挡接二连三的“中国制造”利空消息。对外,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被削弱。对内,物价上涨,“中国制造业”成本压力加大。
不过,这并不妨碍中国制造商的信心。一家全球知名的中国发电设备制造商介绍说,中国在许多领域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主要原因是起步晚。假以时日,中国的技术含量不会比西方低。
中国制造商的信心,并非盲目乐观。西方对华封锁的碳纤维,已在中国实现规模化生产。对于一度完全依赖进口的液晶玻璃基板,中国制造商已调试好自己的生产流水线。在核电领域,中国制造商已经打开了欧洲核电市场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