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本国政府干预的优势。自本月以来,中国内地的基准上证综合指数跌幅仅有3.3%,而与此同时中国香港的恒生指数跌了10.6%,美国的标准普尔500指数跌了7.5%。一种流行解释是北京在看不见的地方用了它的手。有猜测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为首的投资者在北京暗示下主导了救助股市的行动。根据分析,全国社保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达1310亿元,其中可能约有40%投向了中国股市。虽然这个数字与上海股市2.7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不成比例,但参与救援的还有其他人。市场人士称,过去一周保险企业大举进入市场,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的子公司也表现活跃。而当其他机构投资者看到全国社保基金和保险公司高调声张的行动,市场信心也为之一振。
其次,是与其他市场比较的优势。对于投资期限很长的保险企业而言,在很多蓝筹股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时买入是不坏的选择。中国内地股市仅8月份就下跌了9.7%。瑞士信贷策略师Sakthi Siva和Kin Nang Chik认为,到了出手买进的时候。《华尔街日报》的文章引用了他们的理由:现在投资者担心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这会让那些不严重依赖出口的国家变得更有吸引力。有意思的是,通常被认为是出口大国的中国内地的出口占其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只有28.2%,虽高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却低于菲律宾。如果用通货膨胀、估值、投资者持仓和盈利预期的变化这四个指标为以上四国的市场排序。截至目前,中国内地市场看起来仍是最有吸引力的。
然而,过去半年以来中国内地市场的盈利预期已被上调2%(其他市场要么持平、要么下调)。尽管分析师看好,投资者却在抛弃中国:据瑞士信贷对EPFR资金流动数据的分析,年初以来,投资者已从中国股票类基金撤资近50亿美元。如此看来,此时介入中国内地市场还有一种领先一步的独特吸引力,比印度、菲律宾和印尼强多了。
惟一的不确定是通货膨胀。中国最新一月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5%,为至少两年以来的最高涨幅。而印尼、菲律宾和印度的通货膨胀已经见顶。不过上述两位策略师对此也颇乐观:一是通货膨胀率升高到这个水平,物价很难从当前水平基础上再继续高速上涨。二是7月份剔除食品价格的CPI增幅从6月份的3%下降到了2.9%。三是中国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成本价格较2010年年底下降了23%。如果这三个趋势不是昙花一现,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可能就此止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相比其他新兴市场略胜一筹,相比发达市场更是清新可人。瑞士联合银行(UBS)美洲财富管理公司7月底针对富有客户的调查发现,60%的人对美国经济的前景持悲观态度(4月份时这个数字是27%)。只有21%的被调查者对经济持乐观态度。须知,最富有的1%美国人拥有半数以上股票,以上悲观情绪很容易地控制了整个美国市场。
本专栏提到过,投资者眼下没有偶像可以追随,押注全球任何一个市场都有很大风险。因此,中国股市场的两项优势并非全无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