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告别低通胀
为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十年”埋单,生产要素普涨成共识
通常,经济发展与物价呈现正相关关系。经济上扬,物价提升;经济下行,物价回落。
然而,在经历本轮调控后,市场却出现了不一样的反应——当经济增速回落到9%、8%之后,CPI仍高于3%的警戒线。
这究竟是一个暂时现象,还是一个长期趋势?
在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看来,未来经济会下一个台阶,通胀会上一个台阶,2%、3%的通胀率可能在未来不会再出现。
“通胀中长期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服务业成本的上升,因为这一领域劳动生产率较慢提升,因而上涨是趋势性的。”李迅雷对记者表示。
某种程度上,这是在为之前的“黄金十年”埋单。从2002年起,在加入世贸组织和房地产投资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经济启动了一轮长达近十年的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增长期。但是随着成本要素价格上升,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的上升,中国开始逐渐结束了长达近十年的黄金增长期,而迈入高通胀时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判断,从总体情况看,GDP与CPI组合将由“10+2”时代进入“8+4”,就是8%左右的增长加上4%左右的CPI增速,而不是以前的10%的经济增长。
野村证券更是预测,更长时期内,一些结构性原因会使通胀中枢上移,预计未来五年平均通胀率达5%左右。
在机构分析师看来,股市对于中长期通胀压力上升的预期相当一致,这反映到资本市场上,由于企业成本压力上升,高通胀压缩企业赢利水平,市盈率水平随之降低,股指也随之回落。
庄健表示,未来中长期通胀率上升的主要动力来自:一是劳动力成本长期上涨;二是能源资源价格长期上涨;三是农产品价格长期上涨。
就在2011年12月27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在广东、广西试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开启能源价格改革大幕。按照国家发改委已经提出的2012年“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内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水资源等收费改革、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制度等将陆续推进,这都增加了中长期高通胀的预期。
“从中长期来看,未来通胀往上升的压力很大,市场规律如此,不是说调控就能压下去的,这需要我们高度关注,通胀的上升将会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企业经营行为,也会影响调控方式。”庄健说。
控通胀涵义生变
4%成普遍调控目标,调控转向供给管理
经济增速回落,而通胀高企,两难现象拷问着2012年宏观调控。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各地也相继召开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在中央出台2012年物价调控目标之前,相继出台2012年的物价控制目标。
CPI控制在4%成为多数省市的选择。如北京市、河北省提出2012年CPI涨幅要控制在4%左右。河北省发改委副主任、省物价局局长张立霞表示,2012年影响价格上涨的深层次因素仍未根本消除,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
机构预测,2012年全国两会可能将定出4%左右的物价目标,这与几年前3%的预期目标相比,反映出决策层对于物价上涨容忍度在提高。
然而,由于稳增长在2011年的宏观调控目标中被提前,庄建表示,2012年控物价的措施与2011年会有较大不同。
“一是通过供给管理,扩大生产、改革流通体制的方法管理通胀,而不是从收缩需求来压低通胀,所以货币政策不会紧缩,反而会适度松动;二是提高物价上涨容忍度,2012年会继续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庄健说。
一个明显的松动出现在2011年12月初,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预期2012年1月份,或迎来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末,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释放放松流动性信号。经济增长动力继续放缓,要求货币政策加大宽松的力度,预计很快会看到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下调。”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说。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影响因素是粮食供给。前8年粮食生产连续丰收是粮价稳定的前提,但粮食生产存在不确定性,一旦减产,对整个物价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小觑。”庄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