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铸造决不是“高危行业”,它只是比较脏、累罢了。工厂里当年有一句“车钳铣,心欢喜;要翻砂,就回家”的俗谚,翻砂,即铸造的民间说法。那俗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工厂里能干上车工、钳工或是铣工,很高兴;而如果是铸造,还不如不干。中共早期领导人王若飞、陈乔年他们当年在法国勤工俭学,干的都是“翻砂”。搞笑的是,有传记说王若飞是“翻铁砂”,属于典型的望文生义。铁砂是浇铸时飞溅钢花形成的小铁疙瘩,是金属;而铸造用的型砂则主要是二氧化硅,由粘结剂等按比例混合而成。铸造行业有一种职业病,叫“矽肺病”,亦见其脏的程度,主要是铸件冷却之后露出面目,要打破其外围包裹的早已干透了的型砂,这个时候到处尘土飞扬,很容易吸入体内。但铸造人也有其可骄资本,商周时期今日成为珍宝的青铜器,莫不由铸造而来,“司母戊”(后改“后母戊”)大方鼎,其谁不知?在当代,铸造业更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工艺之一。我在工厂的7年间,未闻本厂的3个铸造车间(规模之大,使每个车间都相当于一个小工厂)发生过死亡事故,在车间上班没有丝毫的不安全感,师傅们中间也从来没有流露本行业“高危”的心态。
其次,地坑式车间决不属于落后的生产方式。相对于砂箱造型,地坑式造型只是铸造工艺中的一种,采用何种方式视铸件本身而定,无所谓先进与落后,大型铸件则必须采用地坑造型。鞍钢此番事故,正是在浇铸一大型铸钢件接近结束时发生的,这个“大型铸钢件”已足可证明这一点。我在当年也干过地坑,为葛洲坝水电站时称“330工程”铸造水轮机叶片。记得我们那个地坑有三层楼那么深,围绕1∶1、可以拆解的叶片木型,填充型砂,30厘米左右一层,夯实;再一层,再夯实,直到与地面平齐,取出木型,形成型腔,然后刷涂料、烘干,浇铸。三班倒,歇人不歇工,同时造两片,好像20几天一个周期吧。后来看到光亮亮的成品,也有差不多两个人那么高,铸造这么大的家伙,除了地坑,没有任何砂箱能够胜任,所谓“落后”,究不知从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