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河村鈊男应该是另一个“步兵101旅团”的伍长了。日军的编制序列里出现的第二个“步兵101旅团”,是1945年4月才随161师团组建起来的。河村鈊男如果隶属于这支部队,那么通过史料考证可得知,河村鈊男不仅没到过南京大屠杀现场,甚至都没在日本宣布投降前到过南京。
根据日本官方军史《昭和二十年的支那派遣軍》的记载:161师团于1945年4月中旬才组建,下辖101、102两个旅团,是为了防御盟军在上海登陆而紧急新建的一支毫无历史的部队。该师团成立后驻扎在上海南郊,一直在进行警备和阵地构筑工作。1945年8月13日在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背景下,冈村宁次于中午12时03分接到了东京的电报:“大本营为打开关东军之危局,要求派遣军立即给南满调去1个军司令部和两个师团的基干兵力”。冈村宁次于下午下令161师团从上海集结,启程前往中国东北地区。第二天,也就是8月14日下午,在获悉投降已成定局时(日本天皇于当天发出《停战诏书》,次日正式播发),冈村宁次又下令161师团在铁路沿线就地停止前进。当时161师团以铁路运输的一部刚好行进到南京附近的铁路线上,师团主力随之从8月15日起开始陆续下车,集结于南京等待缴械遣返。
上述考证同时也明确了河村鈊男在南京受到的“厚遇”,是日本投降后,中国军民“以德报怨”,优待放下武器的日本战俘的普遍行为。日本投降后,中国方面严格规定人员与日本战俘接触“必须态度端庄,言行客气”,不可有“粗鲁傲慢行为”。日俘的主副食待遇标准与“当地中国正规军待遇相同”。军政部还曾规定发放日俘的零用钱,如河村鈊男这样的军士每月甚至可领到400元法币的零用钱。
河村鈊男在南京感受到的这些人道主义的境遇,当然不能成为南京军民热情“招待”日军的证据。而在日本投降前没有到过南京的河村鈊男,其所谓的“经历”被其子河村隆之用以否认南京大屠杀,则更是荒谬的无稽之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