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层面讲油企完全具备生产高标准燃油的能力,但标准迟迟不强推使得油企有了坐观其变的最好借口;对车企而言,‘喝不到好油’也成为汽车排放降不下来的托辞。”一位专家透露。
石化企业“垄断”标准制定权?
然而,在整个的油品质量博弈中,石化行业左右着油品质量标准的制定,环保部门和汽车企业的代表力量比较弱,少数石化垄断性企业“垄断”了提高油品环境标准的制定权。
据农工党中央提供的数据,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员构成中,90.9%的委员来自石化系统、2.3%的委员来自汽车产业系统、4.5%的委员来自环保系统,主任委员来自中石化,且秘书处设在中石化;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人员构成中,石化系统委员占70.3%、汽车产业系统委员占8.1%、环保系统委员占5.4%,主任委员来自中石化,秘书处也设在中石化。
“如此比例的席次,很难实现根据对环境质量的需求来制定发布机动车排放标准、测量方法和相应的燃料标准。”一位业内人士称,“除非是给予环保一票否决权。”
农工党中央提案认为,“当前我国缺乏一个既有管理机动车排放职责,又有管理油品质量职责的政府部门。”
据了解,国家标准委是油品标准归口部门,能源局负责能源安全,质检局负责市场售油符合国家标准,但这些部门都不能对油品质量的发展规划、目标等提要求。而尽管油品质量与汽车排放息息相关,环境保护部目前也没有相关的油品质量监管的权力。
在提及促进油品质量升级方面,金云也坦言,油品质量升级需要增加炼厂的基建投资和生产成本,加上油品升级提质不提价,没有实施优质优价,炼油企业动力不足。“这需要增加大笔投入来获得深加工的能力,但炼油企业目前一般都存在政策性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