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结合须从娃娃抓起
杨桦委员表示,虽然林书豪被贴上了“高校制造”的标签,但他的成功基础实际上是在中学乃至小学阶段奠定的。正如美国奥委会前副总裁斯蒂夫·罗什所言:“大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中学才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
据了解,在美国,体育是中小学每天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进入高中以后,那些展露出运动才能的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特长参加比赛,以争取地区甚至全国的排名分,排名越高越有可能获得大学奖学金。而大学在录取这些体育尖子生后,成了进一步培养运动精英的基地。
前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委员说,中国鲜有与林书豪成长经历相似的运动员,与我们未能打通从小学-中学-大学的梯次培养体系有关。
杨桦委员对此亦有同感。他说,体教结合在中国实践了很多年,但主要停留在高校层面,体育与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并未真正融合。因此,他认为中小学应该全面开设体育技能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在普遍开展的基础上再选择一、两个运动项目重点开展,比如有的搞乒乓球,有的搞足球。全国各地的学校都这么办,我们的体育人才数量就会逐渐多起来,种类也会更丰富,林书豪式人才的出现也就水到渠成。
教育应该少些功利
诚然,与中国高校的情况一样,并非美国高校的所有学生运动员都能达到很高的竞技水平。林书豪就是半世纪以来首位跻身NBA打球的哈佛学子。但关键在于,美国的孩子练体育大都把其当作一种个人兴趣爱好,而我们的孩子从事体育运动多非个人选择而是家长意志,且多是出于未来职业规划的考虑。可以说,没有美国的开明、宽松、尊重个人选择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今日之林书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