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拼装车厂大多挂着合法的废旧金属回收点、汽车大厢厂和焊接维修点等招牌,均有相关部门发的证照,这在客观上为其拆解、拼装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
据了解,拼装改装车辆并销售报废汽车“五大总成”的现象在汝州由来已久,当地因拆卸车辆的技术高超,被称为“中原第一拆”。市场跨越汝州市骑岭和庙下两个乡,分布于10个行政村,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纵深各达两公里。鼎盛时期有专业拆车商户300多户,从业人员4000余人,年拆车1万余台,交易额2000余万元,回收各种金属5000余吨。
这些年,汝州市政府部门也确实对拼装车市场进行过整治,由该市商务局牵头协调,依照乡镇政府、工商、质监、交通公路、土地和公安等部门的职能,明确了各部门在规范整治活动中的任务和职责。
但在利益驱使下,从事报废车辆拆、拼装的行为依然存在。当地群众告诉记者,有关部门一查,拼装车的生意就会匿迹,但过段时间,还会照常开业。
“买一辆报废的车也就四五千元钱,到这个地方拆开买一个发动机就能卖三四千,再加上前后桥、大梁都能卖,一辆车就能赚几千元钱。若是翻新的话,赚得更多。这样的利润谁不干!”当地一名知情人对记者说。
国家规定,禁止拼装车和报废汽车上路行驶。那么,汝州市这些村民拼装的“汝州造”没有任何手续,又如何能上路呢?
“这些你都不用管,我们会给你送上高速公路,交警不会查。”售车者都这样拍胸脯保证。
本报河南汝州3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