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之家网讯:日媒称全球铜等资源价格显现“暴跌”征兆。日本《选择》月刊5月一期刊登一篇文章,题为《资源行情“暴跌”的预兆》,摘编如下:
进入21世纪以来一路暴涨的各种资源行情,现在似乎漂浮着一丝暴跌的味道。
虽然原油、铁矿石和铜等资源市场上的征兆还不甚明朗,但需求方新兴国家经济的减速,节能的大规模发展,以及天然气田和矿山的大规模开发,都已经开始改写持续了十几年的供需结构。在此前推高资源行情的投机资金,万一看到颓势将很快逃离资源市场。1986年的石油危机让原油价格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从每桶30美元暴跌到8美元。现在全球应该都有所觉悟的是,出现可以匹敌当时情景的“资源危机”可能就在不远处。
世界性的节能潮流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进入本世纪以来资源价格上涨是因何而起。世界上的初级产品粮食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原油和金属矿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行情低迷。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这些产品价格上涨,供给量急速扩大,市场难以吸收,导致供给过剩。结果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仰仗廉价的资源,使得经济加速发展起来。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东盟,还有9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中国“奇迹般成长”都有资源价格稳定在低价位这一重要背景。在过去10年间,汽油零售价每次上涨,印尼、菲律宾、泰国等发展中国家都会发生游行,人们焚烧加油站等过激行为恰恰说明了资源价格对于亚洲的意义。
事物都有两面性。廉价的资源对于经济成长有利,但也容易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费。最极端的表现就是铁矿石。全球的钢铁产量在1997年为7.5亿吨,到2011年达到了14.9亿吨,15年间翻了一番。这意味着,从人类有能力生产铁矿石开始,一千多年才达到的生产规模在最近的15年里就翻了一番。想得到廉价的铁矿石,廉价的煤炭不可或缺。同样,世界的铜矿石产量在同一时期也从1000万吨增至1600万吨,增幅达到60%。作为工业产品的素材和原料,资源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到21世纪初期,消费量急速膨胀。任凭资源的放量消费,借此达成了高速经济发展的典型就是中国。中国一个国家消费着全球34%的钢铁,39%的铝和50%的水泥。其浪费资源的程度可以与鼎盛时期的美国匹敌,世上罕见。但中国的需求不可能持续到天荒地老。一旦中国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资源需求就将急速缩减。
资源的供需也是消费和生产相互作用的结果。钢铁需求增加,人们就会建设炼钢厂,建钢厂本身就需要更多的钢材。生产铁矿石需要巨大的开山机械和粉碎设备。铁矿石靠铁路运输,则需要大型货车和货轮。“以铁生铁”的这种结构,让钢铁资源不断被生产、被消费。此外,这还波及铜、锌、锡、镍、锰等各种矿物资源的需求。但是,如果反过来,需求下降的话,消费和产量的负面相互作用也将显现。钢铁需求量减小,高炉建设终止,矿山设备和运输船只需求低迷,钢材的需求就进一步减少……从而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上世纪70年代的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引起了资源开发狂潮,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剩余产能。当时,这种恶性循环就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世界上兴起的资源需求减退,还有另外一张面孔——节能的世界潮流。“一台汽车用一吨钢材”我们曾经对此津津乐道。但最近10年,汽车的平均钢材用量已经降至700公斤左右。在日本,90年代只占新车销量20%的轻型汽车,现在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汽车的小型化、轻量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潮流。另外,随着车体构造的不断改进,金属材料的用量不断缩减,树脂零件的使用面积随之扩大。其中,碳纤维的使用以高级车为中心增势迅猛。这种车不但节能性好,还可以减少铜和铁等天然资源的用量。
汽车的轻量化、引擎性能的改善以及混合动力车的推广,其节能效果可能并非立竿见影,但长此以往,过去5年、10年的话,一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汽油的需求。从丰田公司的普锐斯1997年上市开始,中国、印度等国家的混合动力车销量就不断扩大。虽然汽车本身价格较高,但随着油价上涨,油耗差弥补车价差的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也逐渐认同了混合动力汽车。低油耗汽车对汽油需求的抑制效果即将正式登场。天然气价格暴跌将波及石油和煤炭“这正成为一场能源革命,其影响不亚于当年核电站的启用”——有专家这样评价页岩气这种新能源的崛起。10年前,页岩气还处于无人能采的沉睡状态。进入21世纪美国发明了水力压裂法,使天然气产量直线上升,今年更新历史最高值已成定局。
那些预测美国会因为天然气不足在全球奔走寻求液化天然气(LNG)的预言不攻自破。天然气供求平衡被打破,按说天然气的现货价格应该暴跌才是。但日本的核事故阻止了它的发生。由于发生核事故,日本的核电站纷纷停产,这让日本去年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同比前年增加52%。当日本核电站重启的时候,天然气的现货价格将出现暴跌。
由于页岩气的大幅增产,美国国内天然气价格已经迅速跌至每百万BTU2美元以下。获得同样的热量,使用天然气的价格是使用石油的1/8。天然气在价格上已经可以竞争煤炭了。天然气降价的结果就是,天然气开始瓜分蚕食煤炭在发电和产业用能源,以及石油在汽车燃料领域的份额。美国现在已经出现了天然气火力发电站的建设热潮。以压缩天然气(CNG)为燃料的汽车也已经上市。
拥有价格竞争优势的天然气正在侵占煤炭和石油的需求,导致化石燃料整体价格走低。新技术让天然气驱动汽车成为可能。天然气很可能会成为原油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对于石油来说,还有一个可怕的竞争者,那就是生物燃料。美国用玉米秸秆和玉米芯提炼出的燃料乙醇可以与汽油混合作为汽车燃料,且其混合比例已经达到9.3%。巴西也开始大量种植甘蔗,摩拳擦掌准备扩大以甘蔗为原料提炼的汽车燃料乙醇的出口。欧洲人用菜籽、向日葵,亚洲人用棕榈油精炼出生物燃料的各种项目正在世界各地不断上马。
加之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致力于削减碳排放。相对于进口原油,各国政府的政策更倾向于优先开发本国的生物燃料。从这个角度上讲,石油今后也将遭到强烈的冲击。
可重复利用的资源不断堆积供给方的变化,同样也发生在铁矿和铜矿石上。从前,巴西和澳大利亚是铁矿石出口的大产地。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这三大铁矿石出口商垄断着铁矿石80%的贸易。它们不断推涨铁矿石的交易价格。中国、日本和韩国等钢铁企业为了获得稳定的铁矿石货源,也不得不对铁矿石不断疯长的价格忍气吞声。为了打破这种垄断局面,钢铁企业开始加速联合综合性商社开发自己拥有开采权的矿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集团阿赛洛米塔尔开发加拿大的巴芬岛。巴芬岛位于加拿大东北部北极圈上,岛上拥有丰富的矿石资源,甚至可以说整个岛几乎就是一块大的铁矿石。一旦运输路径确立,那里无疑将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铁矿山。目前,这个项目的实施细节已经进入了最终调整阶段。日本和韩国的钢铁企业也在巴西加紧增持矿山。随着西非政治局势的稳定,日韩在扎伊尔、几内亚、利比里亚、毛里塔尼亚也加紧了开发铜矿、铁矿的脚步。资源价格停留在高位上,自然会引来新的开发热潮,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供给渠道。虽然真正影响供给关系还需要一定时间,但新供给者的登场,一定会对市场行情产生影响。
金属资源也出现了其他的“供给者”——回收再利用。过去10年间大量增产的电炉,1/3的原料为钢铁。随着电炉的老旧化,从现在开始世界上将出现大量废铁。在钢铁需求低迷的情况下,一旦市场上出现大量回收废铁,那铁矿石的需求自然会减退。一部分专家预测说,到2035年,世界上的钢铁原料将有一半是回收废铁。另外,从电子和通信产品中回收的铜现在也逐渐被广泛应用。可再生利用的资源正在地球上不断堆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抑制着新开发资源的需求。
市场暴跌前的平静?至今,资源价格依然被维持在高位上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是地缘政治学上的风险。石油的价格与霍尔木兹海峡的风险息息相关。伊朗因核问题受到国际社会制裁,宣称要封锁世界三成原油需要途经的霍尔木兹海峡。但是,从1978年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经常号称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但从未付诸具体行动。世界上的石油专家也很少有人认为伊朗会真的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但市场人士却似乎更相信伊朗所言。正是这种封锁威胁,让原油的价格停留在高位。
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梦”。只要经济减速,中国政府必然会出手相救,然后经济再重新加速,资源需求再重新沸腾。在过去30年中国的高速发展过程中,上述循环周而复始。但现在的情况是,即便政府要运用财政推动经济,资源消费型的项目也并不多见了。港口、机场、高速公路、铁路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备。钢铁、化学等工厂设备也因生产能力过剩,进入了设备淘汰阶段。在需求层面上,继续期待“中国梦”已经是不再现实。
1986年石油危机爆发前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领导人沙特阿拉伯为了防止需求减退造成的价格暴跌,刻意让原油保持高价。但是,沙特为了惩治其他OPEC加盟国的不合作态度,想通过增产来压低原油价格。然而,油价一旦下跌其趋势便难以控制,最终导致油价暴跌。其后,无论OPEC如何减产,买方记忆中已经被植入了暴跌时的超低价,油价便很难再回到从前。直到21世纪初才慢慢调整回来。
目前资源的高价位局面,实际上已经给我们发出了信号,即中国需求减退等高需求期已经结束。金融市场上多出来的投机资金除了黄金、原油和铜等市场以外无处可去。现在他们的状态是虽然担心行情下跌但仍然选择按兵不动静观其变。即便投机资金没有新的目标,一旦资源价格暴跌这种意识在市场上形成共识,那他们便会一哄而散,逃离资源市场。市场在暴跌前通常是平静的,很多人不到暴跌真正来临,都无法接受这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