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其中提到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铜蚕”,见证了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的开辟历史。
昨日,记者从陕西历史博物馆获悉这件鎏金铜蚕1984年出土于我省石泉县,是一件铜鎏金的汉代文物。铜蚕通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全身首尾共有九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均完整,体态为仰头或吐丝状,制作精致,造型逼真。
据史料记载,我国汉代的养蚕缫丝业达到高峰,大的作坊均为官府经营,织工多达数千人,丝织品做工极为精致。西汉丝织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沿着丝绸之路途经西亚行销中亚和欧洲,成为丝绸之路上驰名于世的商品。据《石泉县志》记载,此地古代养蚕业很兴盛。由于养蚕之风盛行,加之鎏金工艺的发展,因而有条件以鎏金蚕作纪念品或殉葬品。
据了解, 这件鎏金铜蚕是1984年石泉县谭家湾农民谭福全在河水中淘金时,淘到一条金光灿灿的蚕,同时被淘到的还有若干五铢钱。
我国很早就有关于金蚕的记载,比如晋代陆翽的《邺中记》就曾提到,永嘉末年,在春秋霸主齐桓公墓中所发现“金蚕数十箔,珠襦、玉匣……不可胜数”;北宋李昉编纂的《太平御览》中也提到秦始皇陵里“以明珠为日月,鱼膏为脂烛,金银为凫雁,金蚕三十箱”……而这些史书中所提到的“金蚕”究竟长什么样子,一直到这只汉代鎏金铜蚕的出土,才算有了实物佐证。这件鎏金铜蚕的出土,将石泉县养蚕的历史推前到汉代。
我国以蚕入葬的传统,最早于甲骨文中就有记载,“蚕示三牛”、“蚕示三宰”的占卜记录,以及商周遗址屡屡发现的精工细琢的玉蚕,证明了商周时期对蚕神祭祀礼仪已经是相当隆重了,汉代则开始出现金蚕。
孟子曾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荀子专门著有《蚕赋》,盛赞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不难看出,蚕在中国被赋予了孕育、财富等美好意蕴。
据了解,为配合本次峰会,由陕西省文物局与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唯寄歌舞寓长安——陕西古代乐舞文物展在国家大剧院开展,近300件陕西珍贵文物在4月28日亮相首都,其中就包括这条鎏金铜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