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大部分有过网购经验的消费者还没有养成线上购买生鲜食材的习惯。在疫情发生的特殊时期,人们线上购买生鲜食材的习惯会被培养起来,多年沉淀的生鲜电商或许将迎来新风口。
生鲜电商疫情之下崛起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生鲜电商行业全体面临着“每天都过双十一”的局面。仅在京东生鲜,1月20日至2月13日期间,就卖出了超50000吨生鲜产品。
突发的疫情让百姓对民生需求变得更加突出,开始习惯在线上大量购买必备食物。这个时候,供应链能力是对每个生鲜电商的考验,更是在这特殊的行业洗牌期突围制胜的关键。
实际上,在全国许多城市,“线上买菜”早已不是新鲜事。特别是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民习惯的“出门买菜”被“等菜上门”取代,各大生鲜电商平台线上订单量激增,用户调闹钟“抢菜”的甚至成为常态,一直是“菜篮子”线下消费主力军的中老年人,此时也开始了线上买菜。
生鲜电商本质上仍是供应链竞争,最终会体现在菜品的新鲜程度、售价以及品质保证上。生鲜电商要经营得好,一方面在供应链,另一方面在现场运营。卖生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鲜要在最新鲜的时刻卖掉,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此外还跟门店现场的经营能力、应变能力有关系。
巨大的流量是互联网公司竞相进入生鲜市场这一消费场景的巨大吸引力,新零售业态未来的发展还有待观察,那些能将商业模式各个环节磨合好的企业才有机会胜出。
业内人士认为,生鲜电商只是让人们对“菜篮子”的形式发生变化,实质上对菜品的要求没有变,因此对于生鲜电商来说,谁能在配送速度、新鲜程度和价格优惠度三方面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就将获得用户更高的“忠诚度”,也才是发展的“王道”。
供需缺口下新模式发芽疫情加快了线上买菜的市场教育,对整个行业是一个侧面的推进。晚间21点,生鲜电商的夜班仓管员开始抓紧录入新的一批生鲜食材,而3公里内的另一端,消费者们正在翻看不同的生鲜应用,考虑第二天吃什么。线上买菜的市场教育与家庭间的拼购模式、跨界人力共享都在暗自发芽。
实际上,特殊时期里,人力紧缺的生鲜电商从各行各业招揽着人手。盒马先是与餐饮企业共享员工,随后向全社会开放3万个岗位。西贝等餐企的员工也逐步加入进生鲜电商供应大军,在每日优鲜的标品菜等加工环节上补足人力缺口。鹿港小镇、伊秀寿司等合作餐企近400多名员工在人力、食材和供应链方面加入叮咚买菜一线岗位工作。
填充人力的同时,生鲜玩家也在绞尽脑汁化解小区封闭式管理对到店自提、上门到家模式的冲击。为了花同样的时间,能在一个区域配送更多订单,一时间,社区拼团成为众多玩家的运行策略。无论是盒马预约小哥集单配送,京东7FRESH上线“小七拼”做社区拼团,还是线下生鲜商超,例如步步高超市上线的“小步到家”采取的微信社群下单、仓库直发模式,无一不是为了在这个特殊节点寻找到提升履约率和运力的最优解。据了解,截止2月9日,京东7FRESH的“小七拼”拼团配送服务共涵盖接近1000个社区,覆盖人群近50万。
社区拼团在这个特殊时期为平台带来大量用户,扩展服务半径的同时,新增用户也在考虑平台的便利性和性价比。疫情加快了线上买菜的市场教育,部分用户会开始接受这类消费方式。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一个推进作用。在疫情之后,随着人们线下买菜渠道逐步恢复,在价格比对后,会有一批用户从平台上流失,因此保证时效是生鲜电商加强用户留存率的一个方式。
对于疫情过后大批留存下来的用户,生鲜电商必须在生鲜之外建立新的利润来源点,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资源,构建产品矩阵,从而把生鲜带来的顾客资产进行货币化,保持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