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成村民涉案 藏枪支手雷暴力抗法——广东制毒“第一大村”何以成为“法外之地”
全国冰毒产量中,来自广东省陆丰市的超过三分之一,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均产自于陆丰市博社村。在这个有着14000多人的村庄,两成多村民从事冰毒制造,村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均涉嫌带头制毒。
2013年12月29日,广东警方出动3000多警力对这个制毒堡垒村进行清剿,一次性查获冰毒成品近3吨、半成品23吨,令人咋舌。
海陆空围清剿制毒“第一大村”
2013年12月29日凌晨4点,随着广东警方“雷霆扫毒”行动指挥部一声令下,3000多名公安、武警、边防警力出动,对陆丰市博社村进行清剿。
博社村南面离海边只有2.5公里,村外东南面已发现多个可疑制毒窝点,且海边相关建筑物可能成为涉毒物品进出港中转站。为同步清查该区域制毒窝点,防止村内不法分子闻风南下走水路脱逃,边防警力从陆路进入博社村南部海边区域,对相关建筑、人员控制清查,同时派遣一艘边防大艇拖带两条“大飞”(快艇)到博社海湾集结,做好拦截毒贩从海路脱逃的准备。
与此同时,两架警用直升机在目标区域上空执勤,进行空中管控,负责执行探照追踪、高音喊话、空中警戒、航拍取证、快速用兵、紧急救援等任务。路面上,对相关路段和重点部位实施交通管制,形成海陆空全方位立体防控网。
记者从警方了解到,该村不少民房都用来生产冰毒,一桶一桶污浊、褐色的半成品把房间塞得像个酱油作坊,一盆一盆的冰毒正在结晶。更有甚者,因为家里空间不够,一些人还直接把原材料或半成品放在屋与屋之间不到一米宽的过道上。
扫毒行动持续了12个小时,一举摧毁18个特大制贩毒犯罪团伙,抓捕网络成员180多名,捣毁制毒工场77个和1个炸药制造窝点,缴获冰毒2.9吨,半成品23吨。
村委会树公示牌:“严禁乱倒制毒垃圾!”
记者从警方提供的一段博社村的视频资料中看到,博社村村口的垃圾堆放处曾经树立一个高大的署名为村委会的公示牌:“严禁乱倒制毒垃圾!”这意味着,制毒在这个村里,似乎已经得到了作为官方代表的村委会的认可。记者调查发现,这里的制毒犯罪可谓触目惊心。
——部分村民暴力抗法,此处已成“法外之地”。过去警方进村抓捕毒犯时,多次遭遇不法分子阻碍执法、暴力抗法行为。且不少毒犯不但有强腐蚀性、毒害性的硫酸、盐酸、乙醚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而且还藏有枪支弹药、管制刀具甚至手雷等杀伤性武器。
——制毒工艺“转型升级”,原料来源缺乏监管。广东省公安厅禁毒局政委邱伟说,过去制作冰毒只能从成品药中提炼麻黄碱,国家加强管控以后,这方面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如今制毒分子从内蒙古、新疆等地购入麻黄草进行提炼,或者直接从福建等地购入化学品溴代苯丙酮进行加工,生成麻黄碱。25公斤麻黄碱经过三五个小时的简单加工产,就可以变成20公斤的冰毒。现在,不但生产周期越来越短,而且产量越来越大。
“运输麻黄草,抓到的基本上都是司机,无法认定是用于制作冰毒,制毒分子深居幕后;而溴代苯丙酮,目前也没有明文规定为禁止物品。”邱伟说。
——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执法人员里应外合。广东省公安厅副厅长郭少波说,博社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不但涉嫌直接参与制贩毒,而且还涉嫌行贿协调“捞人”。其中,党支部书记还是陆丰市人大代表、汕尾市人大代表。截至目前,当地查处的10宗涉毒违法违纪案件中,牵涉21名党政工作人员,包括3名派出所所长和部分民警。
“本来都是死罪,按理说是有震慑力,但却演变成重罪可以轻判,大罪变小罪,再加上巨额利益驱动,导致一些村民纷纷效仿。”邱伟说。
大规模清缴毒品的工作还没有完全结束
陆丰是广东东部汕尾市管辖的县级市,涉毒问题由来已久。邱伟告诉记者,该村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大规模警力进村行动,第一次是清剿毒品,第二次是清剿假币,第三次也就是这一次,仍是清剿毒品。
汕尾市委常委、陆丰市委书记郑佳对记者说,目前已经着手从博社村小学校长、年轻党员、退伍军人中选任党支部成员;同时从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及甲子镇、甲东镇及甲西镇共抽调500多人,分别进驻6个涉毒重点村进行清理清查,继续开展毒品清剿打击行动,开展清理、清查、基层组织建设、民生、产业及帮扶等方面工作。
根治毒情决不能止于严厉打击
治乱须用重典。当地不少基层干部呼吁说,鉴于陆丰地区禁毒工作形势严峻、状况特殊,建议广东及相关部委加大靠前指挥力度,协调组织多部门“力量下沉”、周边地区联动配合,以便更好地打击和威慑制贩毒行为。
另一方面,要想让陆丰制毒问题“斩草除根”,仅仅依靠公安机关的打击远远不够,如何重塑当地党风政风,切实加强社会治理,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为治本之策,铲除其滋生的制度和社会根源,仍然任重道远。(“中国网事”记者扶庆 詹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