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重点县”将启动退出机制
目前,包括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内,戴“贫帽”的县高达832个,几乎全国三个县区中就有一个扶贫开发重点县,扶贫面过广,钱很难花在刀刃上,建立退出机制势在必行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从权威部门获悉,中央最新关于扶贫工作的指导文件明确要求,“研究建立重点县退出机制”。
据本刊记者了解,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俗称国家级贫困县,以下简称重点县)”的退出标准,包括财政收入规模、农民人均收入水平、GDP规模等硬指标以及社会发展等软指标。随之,目前592个重点县的规模将逐步削减。
“加快改革,建立重点县退出机制,有利于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真正的贫困县上。”相关权威人士告诉本刊记者,近年来,地方争相戴“穷帽”,评定标准不完善,和“重点县”退出难等现象和矛盾日益突出,持续引发社会争议。比如,592个重点县中有11个县就因明显超出标准,而备受质疑。
对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原因还是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着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客观地讲,在政策上缺乏退出的正激励效益。反过来说,我们在政策上实际是反向激励,留在里面的好处很多。”
重修退出标准
“不能不承认,重点县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但还有部分比较困难的非重点县却因各种原因没能进入,而无法得到国家重点扶持。”权威人士介绍说,重点县的退出,中央层面持鼓励态度,并且已经明确要构建相关的退出标准。
对此标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国宝对本刊记者表示,“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贫困人口和综合贫困程度指标,其中扶贫对象规模和贫困人口发生率的确定尤为关键,同时也需要考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条件等非收入指标。”
他认为,除了贫困指标之外,地方财力应作为重点县退出考虑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地方政府的稳定财力强大到不需要外部扶持,也可自行解决县域内扶贫开发问题的程度,即使其扶贫对象规模较大,也可考虑让其退出。”
从本刊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看,与进入重点县时的标准相适应,有关部门也倾向于依据县域财政、农民收入、GDP等指标画出相应的水平线,超出综合指标的县将从重点县名单中退出。
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为本刊记者分析认为,除了经济上的指标外,还需要从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医疗状况和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等社会发展指标上进行衡量,达到基本线的就可以退出,“当然,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也可以有一些政治上的考虑,比如革命老区等。”
与此同时,“县改市”有望成为标准之一,即今后所有要求改市的县,可能都得从重点县范围内退出。对此,汪三贵认为,改市的县,本身就是经济状况较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县,这与贫困县的身份本身就存在矛盾,“不能两头占,一旦要求县改市,就得从重点县退出。”
实际上,一些省份已经对重点县“脱贫摘帽”政策改革进行了探索。各省一般主要根据贫困人口数、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等统计指标,进行加权测算、排序,确定重点县名单。
在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592个重点县名单中,其中就有38个县是新调入,相应也就退出了38个县。涉及到9个省(区、市)的微调。被调出的重点县包括经济发展较快和资源较为丰富的县区。比如,陕西省调出的6个县中,有5个位列2010年度“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