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北香河1月22日电 题:中国足球“重新归零” 抓青少年足球只为“正本清源”
中新网记者 张子扬 王牧青
一场推迟了近7年的中国足协会员大会22日在河北香河落下大幕。只有两天的会议如何让这项世界第一运动在中国“起死回生”,还有待观察,但从官方的表态中不难看出,在青少年足球的培养上,将努力做到“正本清源”。
外界注意到,在这场被业界喻为“还中国足球历史欠账”的大会上,无论是《中国足球中长期规划纲要》,还是新当选中国足协主席蔡振华的就职宣言,亦或200余名参会代表的分组讨论,聚焦的核心词汇,难以绕开“青少年足球”。
“只有普及青少年足球,才是中国足球的未来,这也是任何一个国家足球发展的重要基石!”蔡振华说。
然而事实上,如果翻开近10年的报章,有关官方对于青少年足球重视的报道不下千百篇,但真正将这句“至理名言”落到实处的,却少之又少。
“现在的地方体育局和足协尤为急功近利,他们看重的是成年队的成绩和排名,谁有时间将精力花在一个短期内难以见效的青少年足球上?”一位地方俱乐部的参会者告诉记者,“我们也想打造百年俱乐部,但现在的环境容不得我们空想!”
足球从业者的困惑,中国足协常务副主席张剑自然心知肚明。他指出,“中国的足球环境急功近利思想非常严重,轻视基础建设和长远规划。忽视甚至放弃了青少年后备力量的培养,在不具备基础条件下,对于国家队成绩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围绕眼前的成绩频繁改变政策。”
而在现实中,足球人口特别是青少年人才的极度匮乏,已严重影响着中国足球的发展,直接结果就是各级国字号的选才危机。
据中国足协统计的数据,1990年至1995年,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点,为65万人。其后5年,这个数字略有减少,在61万人左右。2000年至2005年,61万变成18万,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已锐减至5万多人。而到2011年,在足协注册的青少年球员只有7000人;专门培养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足球学校从最多时的近千所下降到目前的20多所……
于是当人们感叹,为何13亿人口的大国却选不出11个人踢球时,真正的现实却是:青训系统的每况愈下已让中国足球的后备力量逐渐“荒漠化”——试图在一堆沙子上修建金字塔,成了永远无法搭成的空中楼阁。
除了人才的短缺,在青少年足球培养上,近些年中国也在不停地走弯路。如蔡振华所言,“仔细想一想,过去所走过的曲折坎坷的道路,更多的是弯路、偏路,重复的弯路、偏路往往是兜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原点。”
不过,在中国足协执委会委员汪大昭看来,足协高层在痛定思痛之后,能做出一个清醒的布局,理清思绪,青少年足球的重建或许会“雨过天晴”。
这位曾经知名的足球记者坦言,“或许,时间能够检验一切。”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大会上,足协高层的配置中,吸纳了来自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出任副主席,让人眼前一亮。
王登峰说,“目前,我们的教育改革也在深入进行,努力让教育和体育相结合,如果学生的应试教育压力减小,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投入体育运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4级学校联赛会培养出上千万的足球人口。”
王登峰直言,“自己步入中国足协,希望能成为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润滑剂,让中国足球在未来重见光明。”
他说,“中国足球已经不起折腾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