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三公经费降幅不大
支出压缩量难达预期 预算太宽松实为“假节约”
书记省长出国每年只1次,取消一般性公务车,不准上鱼翅燕窝不准进高消费餐饮场所,接待要来函陪餐不超3人……按照中央要求,各地密集出台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详细规定。最近在地方两会上亮相的新一年地方“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预算,与往年相比数字上有一定降幅。然而,与公众的期望相比,却幅度不大。
禁令之下三公压缩不大
20多个省市区陆续召开两会。从各地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预算看,今年“三公”经费预算均有所下降。其中,广东、北京、湖北下降超过10%,山东、江苏、青海等降幅约5%。
过去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相当严苛”的公务消费文件规定,吃、住、行、游无一例外不受限制。这一系列规定出台后,学者曾估算,若按规定执行,各地新一年的“三公”经费会有大幅下降。
然而,随着各地财政预算报告的出炉,这一乐观的预期面临较大落差。
经人代会通过的广东省“三公”预算显示,2014年因公出国(境)支出5641万元,较上年下降约四分之一;公车经费从5亿元降到4.35亿元;公务接待费支出2.58亿元,比上年的2.89亿元略有下降。
-专家看法
压缩5%一直是承诺
连续担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陈舒告诉记者,“三公”及行政经费每年压缩5%是中央政府多年的承诺和要求。从今年各地方两会传递的信息看,“三公”经费的压缩比例与往年相比,并没有额外突出的力度。
预算宽松制造“假节约”
每逢年关,一些地方和部门突击花钱,花得与年初预算相差不多,这造成巨大浪费,还容易滋生贪污腐败。
过去一年,在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带动下,一些地方的“三公”经费的实际支出数比预算数要少。广东省财政厅在预算审查座谈会上披露,2013年省级“三公”经费与年初预算相比,应有所结余。2012年广东省级“三公”经费实际支出8.63亿元,相对预算结余1600万元。
每每地方晒“三公”决算时,总能看到“节约多少”云云。公众费解的是,因为预算松给多了自然有结余,何来节约?实际支出不需要那么多,为何不直接在预算中砍掉?
-专家看法
卡紧预算避免乱消费
长期关注预算公开的吴君亮说,类似的节约只能说是一些地方在打“小算盘”。按公务消费新规,实际支出还会大幅削减,那么预算更需“宜紧不宜松”。“这样相对宽松的预算约束,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纵容’‘默许’公款乱消费。”
行政经费大头有缺口
对政府“钱袋子”而言,“三公”经费只是个小头,占同级财政支出总额约10%的行政经费才是大头。大到政府楼堂馆所、公务人员工资福利,小到水电煤气。以广东为例,2014年省级行政经费预算100.7亿元,“三公”经费只占7.4%。
毫无疑问,为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管住公款吃住行游,中央和各地均制定了细致的文件规定。然而,一方面账本约束尚未同步,另一方面公务支出财政管理还不够精细,一些地方“应付了事”“依然故我”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应制定并公开严格的公务消费预算支出标准。一些地方已开始探索,如去年广州在晒账本的同时,公开了公务车、公务接待和因公出国的人均标准:每辆车每年3.7万元,吃饭每人次100元,出国每人次5万元;浙江温州市则将公务接待餐标限制到每人每餐60元。
-专家看法
公务消费支出应设标准
中山大学公共预算学副教授牛美丽说,设立公务消费支出标准,便于社会进行量化监督。更重要的是,能够精准地按此编制“三公”经费预算,真正做到按公务实际需要列支,而不是在往年的基础上人为压缩一定比例。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