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一座围城,没进来之前充满期待,进来之后才知道,根本不是想象中那回事。”说起自己工作的感受,28岁的青年基层公务员吴桐(化名)有些无力。身为公务员,她常常困惑,工作该有的满足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到底该落在何处?
这些不仅困扰着吴桐,也是不少青年基层公务员共同的苦恼。当提拔升迁几乎成为衡量公务员价值的唯一标准时,越来越多的青年公务员不明白,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该从何谈起。
“金饭碗”的迷茫
近年来,公务员成为“香饽饽”,国考热潮一年高过一年。但事实上,真正对这个职业有认识从而做出选择的人并不多。懵懵懂懂之中跨入这个职业,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无处寻觅的存在感。
福利好、稳定、社会地位较高,这些几乎已经固化在公务员这个职业身上的标签,也曾吸引着吴桐。“但公务员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其实我(在当上公务员之前)并不了解。”
2009年,吴桐大学毕业,成为东部某城市镇政府的公务员,在镇政府办公室工作。
“刚毕业的时候,觉得自己能改变世界。”和许多刚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一样,吴桐一腔热情,迫不及待地想要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在进入周而复始地接打电话、收发文件、接待来访等工作中后,这份热情逐渐被消磨。
“这些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有责任心,几乎换成谁都能做好。”吴桐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做的这些,到底有没有意义。
同样困惑的还有夏雨(化名)。2010年,夏雨从北京某知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日子并不顺利,选择考公务员,在他看来是给自己多一条出路。
“那时候班里几乎80%的人都考,自己也只是为了练练手,多少有点从众心理。”夏雨考中了,尽管在老家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等着他,但因为想留在北京,他选择了这份自己并不熟悉的职业。
但很快,夏雨发现,自己在学校学的很多东西,工作中都用不上。“做的都是特别具体的事,制表格,组织活动,派发材料,写总结。”虽然他明白,自己是在基层,本就不可能去做多少“高端的事”,但仍打不消那份惋惜的心情。“做这些工作,基本的素养根本体现不了。”
“收发文件、接打电话这类基础性的事务是否需要硕士、博士等高学历?这是个全世界都难解的问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句华说,一方面,确实有“大材小用”的问题,但另一方面,随着高学历的普及,用人单位也需要优化人才结构。
句华认为,用人单位在招考和工作运行中,对职位应该有特别清晰的描述,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这份职业的人,就需要考虑这份工作本身是否有吸引力。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