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王秀青所任职的学校放了寒假,他回到了怀柔区长哨营乡遥岭村的家,拎着年货正要进大门。A10-A11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48天,是王秀青从井下回到“地上”的时间,为给三个孩子的学费省钱,他在丽都地区的热力井下住了10年。
如今,他有了一张床和一份工作,但偶尔还是会重回丽都地区——还上借过的钱,顺便看看生活过的地方。
同样在井底生活多年的全友芝和老伴,离开井底后虽然被接回家乡,却又匆匆回了北京。
快过年了,离开井底的他们,有人欢喜,备了年货;有人辗转,不知何处为家。
告别井下的第15天,2013年12月25日,王秀青领到了新工作的第一笔薪水,2600元,1600元工资加1000元困难补助。
发工资后的第一个周末,他搭公交车回到怀柔区长哨营乡遥岭村的家,他把钱都交给了妻子,“一进门,屋里的朝我开玩笑,说‘职工回来了’?”
带给妻子和三个孩子的,有学校发的福利点心,合北京城市学院职工新年联欢会上抽到的奖品——一盒六必居酱菜。
在彻底告别井下的40多天里,学校职工王秀青有了一些新习惯,但也有很多仍旧没变。
时间磨掉烙印
王秀青觉得,他慢慢习惯了住在床上的生活。
但10年井底生活的烙印,并非一下就能抹去。
刚住校的一周里,每到夜里两点多,生物钟就会把他叫醒,被窝里的他会突然恍惚,“我这是在哪儿?”
以往的凌晨两点多,是他从井底钻出擦车赚钱的开始。
意识到再也不用半夜醒来,也不用再担心擦车工具被没收,他才翻个身,继续合上眼。
有几天,他一个人住在宿舍里,风穿过空旷的楼道,发出呜呜的响声,他感到惊恐。
虽然学校里的人待他都很和善,但很多时候,他还是觉得在井底住着更安全,“可能是在那底下住惯了,一下子扭不过来。”
巴掌大的旧收音机,仍然摆在王秀青宿舍床边的柜子上,前盖总掉,他给机身上套了条橡皮筋。
收音机是几年前捡来的,成了他在井里获取信息的渠道,河北男子自锯右腿的新闻就是收音机告诉他的,“都是被逼的”,那时他在井下唏嘘。
现在睡觉前他也常听广播,只是教学楼的墙比井里厚,信号不好。
入职学校后,他养成个新习惯:每天早晨7点半会准时洗漱。1月23日那天,他刷牙用了3分多钟。
“以前在家很少刷牙,住井下更无所谓,现在不行,上班要和人说话,怕嘴里有味儿。”
他的宿舍外,右转是洗手间,左转是开水炉。把沾着热水的毛巾敷在脸上,脸色一下红润起来。一个多月前的洗脸,通常是趁着擦车的空当,用水桶里的冷水凑合抹一把。
跟以前被问问题时的习惯动作一样,他仍旧伸手去挠头。如今,双手上冻裂的口子已看不见,掌心的白色茧子也渐渐消退。
一起回避的苦难
1月23日早上7点,王秀青比平常早起半小时,这天学校有全国艺术生考试,他要替请假的室友老刘值班。
在食堂吃完饭,他戴上劳保手套,左手提着簸箕,右手握着扫帚,清扫教学楼前的台阶。
干活间歇,他会把冬夜里擦车时那顶毛线帽向上推推,鬓角的白发虽然貌似比在井下时还多了些,但大部分时间,他脸上都带着笑。
墙角、枯草丛、电动门栏间的缝隙,1月23日那天,他不放过任何烟头和纸屑。随后帮同事绕着校园,清倒了十五六个垃圾桶。
“以前擦车时,很多出租车司机把车停到路边就回家睡觉了,车擦成啥样全凭自觉。”他说
忙活完一圈儿,他回到宿舍,电视里演着喜剧片,他和同事坐床边嘿嘿儿乐。
“你先看着,我去瞅瞅垃圾桶。”刚坐下半小时,同事起身往外走。
王秀青拿起手套,紧跟着同事出了门。
“我寻思着,只要不是人家不要我,我就得好好干活,就拿这儿当家了。”他对记者说。
“他这人,老实!”一名四川口音的女校工评价王秀青,旁边围成一圈的后勤员工听到这话都点头。
在学校,他从不主动向工友们提起过去,知道他经历的人都回避着。
跟他同住一个宿舍的老董仔细读了“井底人”那期报纸,但他从没问过王秀青过去的遭遇,尽管已经见报,老董仍认为那是人家的隐私,那“隐私”里有苦难,“现在他挺好的就行。”
半个月前,室友老刘告假回乡,老董搬来同住,在他眼里,王秀青“说话轻声细语的,安排下来啥活都去干,没见他发过脾气。”
学校里没人拿他当特殊人物对待,桌椅报修单递到王秀青手里,他得赶紧到场维修。最忙时是期末考试,他天天跟着同事清理桌椅、布置考场。
新春礼物
北京城市学院1月10日左右放寒假,王秀青和后勤职工们得坚守到昨天——腊月二十七。
昨天中午,王秀青提着买东西赠送的一个锅和别人送的一盒糕点,进了家门。
绿色上衣是学校发的工服,蓝裤子他特意洗得干干净净。
进门时,小儿子彭昱(化名)正在屋里切葱剁蒜,大女儿站在炉边炒栗子,两人都还穿着校服。
过了一会儿,妻子彭雪玲也骑着电动三轮置办年货归来,二女儿彭姝光(化名)跟在身后,见到父亲,嘴马上就咧开了,“我爸一回来,我们可高兴了。”
彭姝光读初三,期末考试拿了年级第一,王秀青上班时知道这个消息,他第一时间把这喜讯告诉了捐助孩子上学的那家爱心企业。
彭姝光说,父亲住井底擦车赚钱的新闻曝光那天,老师还不知道井底人就是她爸,老师拿着报纸,用“井底人”的坚强鼓励同学好好读书回报父母。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