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重要的是“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笔者以为,要有效防避干部考察失真、使用失误,把人“选准用好”,应廓清以下几个不等式。
能量≠能力
时常听到有人说,某人很有些“能量”,没有他摆不平的事。一些领导也喜欢用这种有“能量”的人来处理难事、解决难题。殊不知,这些所谓的“能量”,很多时候靠的是不择手段,或狐假虎威,或哄骗利诱,或拉拢收买等。这种人崇尚“厚黑学”,奉行“潜规则”,如此“能量”,不是干事业需要的真本事。干事业需要“能力”,即一个人的政治水平、专业素养、科学思维等能力。能力就是战斗力,任何时候都要重视挖掘和使用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而不能让有“能量”的人在仕途上一路畅通。
人物≠人才
当下,社会上各类“人物”辈出,有的呼风唤雨,有的天马行空,有的能掐会算,有的日进斗金,耳边常有议论“某某是个人物”。应特别警惕的是,其中有的所谓“人物”摇身一变,还走上了政治舞台。这类“人物”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强国兴军,人才为本。在考察识别干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擦亮慧眼,不能把“人物”当成了人才。
考绩≠实绩
在干部考核选拔中,考试是一个重要环节,但有的单位以考取人、唯分是用,以一张考卷、一场演讲论英雄,导致“干得好不如考得好,实绩好不如成绩好”。其实,一个干部的政治信念、领导能力、思想作风、工作业绩、清正廉洁等,是很难用一张考卷体现出来的,而这些“实绩”恰恰是考察评判干部的根本依据。因此,要把考绩与实绩综合起来考虑,把考试分数与实际能力、综合素质与岗位要求、任职经历与发展潜力等结合起来,全面衡量,真正做到优中选优。
破格≠降格
近些年,“萝卜招聘”、破格提拔等现象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这里面,关注的不是因为此人有多优秀,而是“破格”过程中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被提拔者是不是有真本事。破格用人,是为了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但是,破格不是破标准、不是破原则、不是破程序,越是破格越要严格,越是破格越要动真格,破格用人必须是“特别优秀”“特殊需要”。反之,所谓的“破格”就成了“降格”。这不仅是以劣币驱逐良币,而且直接影响组织威信,损害党的事业。
团结≠结团
团结是一种素质能力。但有的干部以搞好团结为幌子,把心思和精力放在“结团”上,如在民主生活会上当和事老,在班子成员犯错误时,不是及时处理,而是对外统一口径,掩盖事实。这种“结团”式的团结,是一种无原则的伪团结,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是维护小集团利益,满足个人私欲,是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山头主义的表现。识人用人,必须识破“结团”的真面目,对那些为了私利涣散组织、只讲面子不讲真理的人,不予使用。
重选票≠唯选票
票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众心声,但有时候投票者对测评对象并不十分了解,加之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一些因素干扰,如“人情票”“交换票”“老好人票”等,这就使得有些票数里掺着水分。作为组织,对测评的票数需要冷静分析,要“重票”但不能“唯票”,不能搞唯票取人,尤其不能让“党管干部”的原则旁落,让坚持原则、埋头苦干的老实人吃亏。
年轻化≠低龄化
一些单位把年轻化当作低龄化,忽视必要的履职经历和岗位历练,简单用“岁数”选人、卡人。这种以年龄为提拔前提的隐性“天花板”现象,使得基层干部“30岁当官、40岁靠边、50岁赋闲”的说法颇为流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并不意味着提拔任用的每个干部都必须是年轻的,也不是说每个班子都要硬性配备年轻干部,更不是不同层次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年龄的层层递减。“早熟的果子长不大,拔苗助长易夭折。”干部多“蹲蹲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事实证明,一味片面地追求年轻化,对年轻干部自身成长不利,对事业发展亦有害。
表态快≠落实快
表态是表明一种决心,有些干部对上级指示要求很“敏锐”,表态非常快,“拍胸脯”很坚决。这种现象很容易迷惑人。看干部的作风,重要的是看对上级指示决策落实快不快、彻底不彻底。古人讲“听其言,观其行”“言必信,行必果”。表态了不等于贯彻了,规划了不等于实施了,说到了不等于做到了。考察识别干部,既要看说得怎么样,更要看做得怎么样。
唯命是从≠忠诚服从
服从管理,听从指挥,是一个干部应有的素质。但常有一种现象,即有的人不管领导交待啥,都“是、是、是”,在上级领导面前总是直不起腰板,唯唯诺诺,言听计从。这些人貌似尊重领导,实际上是干事无主见,怕得罪领导,缺少对党的事业忠诚的表现。忠诚不是唯命是从,不是“推拉门”、不是“墙头草”,忠诚是负责任地服从,是以尊重事实、坚持真理为前提的服从。忠诚的人是像比干、魏征、狄仁杰这样的人。因此,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将二者区分清楚。(总参谋部政治部 程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