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冽玮)南水北调中线今年汛期后全线通水,从2008年起进入公众视野的水源区生态补偿话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屡被提及。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其中,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个省市沿线的20余座大中城市供水。按照规划,今年10月南水北调水将正式进京,通过管网进入北京11座供水水厂,平均每年向北京市供水10.5亿立方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透露,源头控制是保障南水北调水质的关键,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良好,可保证调到北京的水是安全的,可以达到国家饮用水三级乃至二级标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提出,2014年要重点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对于位于陕西省南部的的汉中、安康、商洛而言,中线工程所需的水源70%取自这些地区,汇聚至汉江流向丹江口水库。作为调水水源地,县域经济成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陕南各县,大量关闭小矿山、小炉窑等,以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幸存的企业不得不提前“直面”环保门槛的急速提高。
事实上,这也是多年来陕西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为此伤神的“热点”。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市长张维国表示,为保护水源地水质,十堰市累计关停企业329家,迁建125家,淹没良田25.2万亩。各种环保成本被无偿地分摊到水源地沿线城市,尽管山更绿,水更清,生活压力也随之加重。
自开工伊始,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就在“倒挂天河润京畿”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之间,寻找着艰难的“共富”平衡。
全国政协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9日在北京对中新社记者说,对此,国家层面采取了四方面的措施。“首先,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在原污染治理的规划基础上加深对水源地的保护;实施生态补偿工程,以中央财政为主,每年20多亿人民币的资金主要用于湖北、河南和陕西,扶持当地工业调整,污水处理厂运行等。”
他强调,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对口试点,国家财政出一部分,下游受益的城市也出一部分。饮水不忘送水人,我们不能忘记丹江口库区移民所付出的代价。也有责任考量怎样把合作共赢的机制建立好,把合作共赢的渠道疏通好。
“不仅仅是对经济的支援,也需要智力的支援,人才的支援。像丹江口自然生态资源优良,可以打造丹江口水库品牌,生产无污染的农副产品,进入北京各大超市,这也是一种支援。”张基尧如是说。
民患寡亦患不均,这是已进入“共富时代”的中国必须面对的重要命题。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吕忠梅建议,除了国家财政补偿的方式外,还应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对水源地的生态损失进行补偿。
她认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理想的生态补偿机制,是以市场导向为主,由市场的方式来实现补偿上的公平。“在环保法和水污染防治条例中,都写入要建立协商补偿机制,政府鼓励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标准如何确立?她表示,应建立生态修复科学测算标准,科学估算生态修复成本,以此为依据确立生态补偿标准。
十堰市市长张维国则疾呼,建议国家要有步骤地推进生态立法建设,以保证生态环境补偿资金的渠道畅通。
他说,在既要“生态”又要“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将倒逼水源地沿线城市变“输血”为“造血”,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