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13日电 据印尼《星洲日报》报道,印尼旅游与创意经济部长冯慧兰,11日(星期二)晚出席印尼惠安同乡联谊会成立暨首届理监事就职典礼时表示,总统苏西洛即将公布把Republik Rakyat China的称呼改为Republik Rakyat Tiongkok,因为在印尼语的China读成Cina(支那),有歧视中国和华人的国格和人格,经过慎重的考虑后作此决定。
1998年5月12日到15日的印尼特大排华动乱,造成数千建建筑被抢夺一空甚至烧毁,不少华人被杀害,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甚至无可估计。当时有一群有志之士,包括退伍准将熊德怡,李伯巧,汪友山和等人,为了争取印尼华人的社会和法律地位,创立印华百家姓协会,主要是为了要求政府取消多年来多华人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之后有许多华人社会团体纷纷成立,包括李伯巧成立的民主民族论坛,伍瑞章和伍耀辉成立的印华心声,印尼华裔总会,已卸任国会议员傅志宽,李祥胜国会议员,叶锦标和杨秀珍等地方议员,希望政府能够取消对华人的歧视,经过多年的努力,国会终于通过2006年第12号国籍法令和2008年第40号反歧视法令。
2006年第12号国籍法令指出,凡是在印尼国土出生的人就是印尼国籍,从此印尼华人申请护照不再需要出示国籍证明书,政府也取消华人省份证的暗号,瓦希德总统取消对华语的禁令,梅加娃蒂总统制定华人新年为国定假日,从此华人可自由庆祝中华传统节日,三语学校和汉语补习班纷纷成立。
那么苏西洛总统为何到现在才决定取消“支那”的称呼。根据建国五项原则的第四条:作为公民和社区成员,每位印尼人民有同等的地位、权利和义务。也许基于这项条文将取消对“支那”的称呼,或许与中国在国力和经济不断强大有关。
“支那”两字,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成为印尼华人每天必须听到的词句,这词句在众多华人心里有侮辱、歧视、贬低的含义,心中不解为何用“支那”称呼华人。
殊不知,“支那”词句是日军统治印尼时期留下的产物,流传到今天,虽然所有华人都希望政府能禁止人民再使用“支那”称呼他们,奈何鞭长莫及,在当时苏哈托的高压和排华政权下,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直到1999年改革开放,国家元首和一些政府高官才开始称呼华人为Tionghua(唐人)。
为什么叫中国人Cina
中国的称呼起源于商朝,意为中部国家,中央大国。由印尼华人音译为TiongKok和Tiong Hoa,实为福建方言口音。1910年荷兰人颁布国籍法时,称中国人为cina,是带有歧视和侮辱的含意,在1928年才由当时的荷兰总督改为TiongKok或者Tionghoa。
1950年印尼与中国建交时,印尼文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为Republik Rakyat TiongKok。
1966年印尼反华后议会通过法令禁止称中国人为TiongKok或者Tionghoa,要称Cina,志在对中国人和华人的侮辱,也是为了压制当时他们认为的华人自豪感,并同时提高印尼民族的优越感。
中国政府曾对此提出抗议,导致两国一度中断外交关糸,直到1990年中国和印尼恢复外交关系时,因印尼法禁止使用TiongKok或者Tionghoa,中国不同意使用Cina,双方协商后使用China,在英语全称是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印尼语则用Republik Rakyat China。
随着中印两关系的发展,印尼几任总统开始称中国为TiongKok,有示好的意思。
基于苏哈托时代印尼长达32年的反华政策,印尼一般老百姓叫中国还是Cina,因为印尼文拼音中没有China拼法,华人听到Cina(支那)的称呼,就会联想到日本人对中国人称呼,语喻讽刺支那人是劣等民族和东亚病夫的意思。
不过,今日普遍印尼人并没有这个意思,它毕竟是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情绪。
华人的称呼有哪些
在印尼,“华人”本来是不存在的,因为早年印尼社会并没有“华人”这个身份,印尼人与荷兰政府只知有“中国人”或“支那人”,即使在今日,印尼社会里其实仍然没有“华人”这个概念,只有在华人社会里,华人才会称呼自己是华人。
关于“华人”这个身份,在印尼各岛的华人社区又有不同的认知,例如在印尼爪哇岛,因为当地的华族多半已经不会中国的方言,所以他们会称呼自己是SukuTionghoa“中华族”。
在南与北苏门答腊,华人会称呼自己是Orang Cina(支那人)或是Teng Lang(福建语:唐人)。
在西加里曼丹,当地华人也称自己是唐人,该地的其他种族则会称华人是OrangCin(清人)。
1998年5月排华事件后,印尼的政局进入了新阶段,瓦希德总统(AbdulrahmanWahid)上任后决定把“支那”这个名词废除,改回Tionghoa(中华)。
1945年建国之初,基本宪法也是使用中华Tionghoa,而不是cina(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