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央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改革坚定决心相比,不少地方在政务公开时喜欢遮遮掩掩。编制预算说明时,谈到资金结转、预算支出时动辄在“亿元”单位后边加个“等”;在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里,蜻蜓点水列出一个支出项目,用“等等”代替几十个项目“鱼目混珠”的情况比比皆是。“等等”,到底都遮掩了什么?
政务信息公开中的“空空”与“等等”
“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推进政府信息共享”“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公开、透明,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热词中的热词”。
不过,在不少地方,政府的信息往往“公而不开”。“中国网事”记者随机选择并登录了三个省政府门户网站。这三个省份中,有一个省份在“预算公开”一栏里,放上了一篇长长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排列成堆,令人一头雾水。另外两个省份的门户网站则让人哭笑不得:一个是在主页上虽有“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但点击进入后却发现报告内容一片空白;而另一个省份的门户网站,省政府公开的省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表格中,一边简单列举了16个支出大项,不足100字,另一边对应着一串数字和小数点,并没有详细的解释说明。
在政府采购项目的公告中,特别是项目中标公告中,这几个省政府官方网站都几乎一样“干净”。除了中标供应商、中标总金额外,中标单价及项目市场平均报价这些敏感的“等等”信息都空空如也。
北京市财政局网站2月份公布的《北京市2014市级政府预算编制说明》中,记者数了一下,共有50多个“等”字,尽管预算编制说明中罗列了详细的预算收支安排,但一些具体项目仍被“等”掉。
今年初各地相继召开的地方两会上,三公经费削减情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未公开削减三公经费的相关数据。有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只提出严格落实八项规定,但并未给出公开数据,有的地方报告提到三公经费明显下降,但下降多少,并没提供数据。
“尽管2013年中央、地方政府在落实八项规定上都花了力气,但看得出来,一些地方政府对公开三公经费相关信息还是有顾虑。”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蒋洪说,“三公经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多年来一直没有详细、清晰的数据和解释,到目前为止,很难真正掌握所有地方政府的三公经费信息。”
“等等”让检察部门的人员都“懵懵”
“许多地方公开的政府信息连我们相对专业人士都看不懂,更别说老百姓了。”山东省一位检察系统的干部说,“许多地方政府公开的信息和数据要么寥寥数笔加上‘等等’几句话,要么铺天盖地数字成堆,人不懵才怪。”
被搞懵的不止他一个,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将不少地方政府财务报表称为“天书”。他说:“一些地方政府的财务情况报告,根本看不懂。三公经费、地方政府债务这些民众关心的数字,经常绕着走‘躲猫猫’;更多的是一些抽象概念和专业术语。”
不过,“等等”一词在内行人看来自有妙用。一位审计署驻某地特派办的人士对记者说,一些政府的财务数据中简单列举一下再加个“等等”,主要是为了模糊处理。“以前我查过一个案子,有个单位明明10个人去外地开会,结果列了几个人加上‘等等’说成200个人,多报住宿费来冲减餐饮旅游费用。一个‘等等’背后,可能就是一个集体腐败案件。”
“等等”现象的出现,也与一些与需要深化改革的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有关。
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反映,由于财政资金是当年预算当年下达当年实施,有时资金下达时间较晚,经常出现文件下发后两三天就要求基层突击报项目的情况,有的项目则是上级部门“派”下来的,本身就不接“地气”,因此许多项目因为准备不足而不得不调整实施方案,结果造成无法报账,资金大量沉淀闲置。这也就难怪各类财务表中频频出现“等等现象”了。
不能让百姓知情权 “等来等去”
“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李克强总理的这句话也表明,政府信息共享和阳光财政不能只靠“一张纸”。“透明需要机制,也需要手段”,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律师》杂志主编陈舒说,“能否像查个人银行卡信息一样,在网上打造起一个政务信息的公众查询平台?这样的话,群众监督才能有穿透力。”
也有专家认为,相较之下,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属于体制外围的监督,在这两个方面进行监督创新和突破的改革难度更小,可操作性更强,“试错成本”更低。
“所以,不能让百姓的知情权等来等去了”,周汉民建议,为便于群众监督,政府的财务信息公开方式,最好由文字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表格为主的模式,数据排列时以民众关心程度由高到低为序进行排列,由专业人员设计制作出专用的格式模板,各级各地政府统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统一口径和计算方式如实填写。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认为,衡量预算公开的披露质量有五个方面:第一是全面性,不能有遗漏,有些等掉的项目属于遗漏性层面;第二是相关性,要多披露公众感兴趣的;第三是及时性,目前的信息披露普遍存在滞后性问题;第四是便捷性,也就是说公众是否容易找到相关信息;第五是可核实性,公众应该有途径能够证真或者证伪。
“‘等等现象’表明目前信息的披露质量有待改进,”王雍君说,“破除‘等等现象’,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中落实群众监督权,遏制腐败发生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记者冯雷 徐蕊 王攀 参与采写记者:潘林青 罗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