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在天山南北的乡村田间、农家炕头,处处活跃着新疆各级机关干部的身影:他们将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延伸至最基层、最末梢,将各项服务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百姓的心坎里。
“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新疆各级机关首批7万名干部下基层驻村进点,拉开为期3年“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程的序幕。
“第一次参加基层少数民族婚礼,得收拾得漂亮些”
喀什地区岳普湖县铁热木乡库台克力克村,自治区交通运输厅7名干部入驻
从县城到乡里再到村里,一路多是平坦的柏油路,只是快到乡里的一段路,路面颠簸不已。“附近修高速公路,大车把这段路轧坏了,施工方承诺开春后就给修好。”随行的村干部解释。
“来了,来了!”村干部和一些村民已经在等候。库台克力克村距离岳普湖县城30公里。因为沙尘天气,每个人身上都是“灰蒙蒙”的。拍拍身上的尘土,领取各自的办公生活用品,取暖的炉子、冰柜、煤气灶、锅碗瓢盆、床铺、洗漱用品一应俱全。“下一步就是甩开膀子干了。”驻村干部卡哈尔说。
驻村干部闫永旺刚收拾停当,便开始在村子里四处转悠。“我们的专业是道路交通,尽早了解当地的道路状况,才能早日解决老百姓的出行难题。”
58岁的贾新民有过基层工作经验。担任驻村副组长一职,感到肩上的担子沉沉的,但是也给了他信心和力量:“房子没煤了,去煤房敲煤时才发现,就剩下质量差得像石头的几块煤。一位老乡抢过我手中的煤盆,拿起斧子敲煤。因为语言不通,只是不停地说着‘热合买提、热合买提(维语谢谢的意思)’。不一会儿,村民们拉来了几袋子好煤,一个小伙子用生硬的汉语说着‘朋友’。那一刻我懂了,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我们彼此融入了。”
驻村第四天,工作组组长祖丽菲娅收到一封请柬:胡达拜尔迪和阿娜尔古丽婚礼,诚邀参加。“很意外,也很开心,说明我们慢慢地被当地村民接受了。”当晚,工作组开会商讨次日参加婚礼事宜。祖丽菲娅建议,“库台克力克村一片土黄色,如果有两束鲜花,肯定喜庆,再加上天气还冷,送一条毛毯很实用”。
婚礼那天一大早,驻村干部便开始认真梳妆打扮。“这几天工作强度大,个个‘灰头土脸’的。”驻村干部唐秀丽特意洗了头发,还涂上唇彩。“这是第一次参加基层少数民族婚礼,得收拾得漂亮些。”
每天23点之后,整个村庄陷入一片沉寂,驻村干部宿舍依然亮着一盏盏微弱的灯光。
“不急着入户,是打算规划出针对所有村民最好的方式后再入户。”祖丽菲娅说,如果第一次入户让老百姓感觉是形式主义,第二次再入户就不能得到老百姓信任,“先去田间地头,先给老百姓干活,拉近感情之后,聆听老百姓最真实的声音。”
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
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乡汗代克吉然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8名干部入驻
“汗代克吉然”,汉语的意思是三面环水的地方,组织部的8名干部在这里安下了“家”。
进村后召开的第一个会议是党员、“四老人员”座谈会。
这是一场特殊的座谈会,指导员买买提艾力·吐尔洪结合实际,用历史、用实事、用对比的方式讲干部驻村的意义和任务。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着掏心窝子的话。
“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如果民族不团结、社会不稳定,就是天天吃大块肉,也没味,也不香。”小队长吐尔洪·沙吾提说。
3月9日,是工作组正式入户走访的第一天。
当走进村报账员阿不都卡德尔·艾木都拉家时,他已经数天卧床不起,面色蜡黄。“赶快开车送往县医院,先治病,不用考虑医疗费。”工作队队长范崇民立马吩咐。
连续入户走访,工作组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
驻村干部王大勇给记者讲了“一袋土鸡蛋”的故事:
3月11日一大早,正在厨房安排伙食的驻村干部张德胜,看见一位维族老大爷站在厨房门口,手里提着一袋子土鸡蛋,连声说着:“吐哈(维语鸡蛋的意思),黑孜买特艾德来特(工作组)。”这位老大爷叫依麻木·尼亚孜,听说工作组进村非常高兴,想来看看但地里忙得抽不出身,今天一早带着自家产的土鸡蛋来看望大家。
从慰问到被慰问,大家心里暖暖的。“工作组是为村民办实事的,能帮助排忧解难,值得交朋友。”几天来,主动上门看望工作组的村民越来越多。范崇民深有感触: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没有哪种根基,能比扎根于人民之中更坚实;没有哪种褒奖,能比得上人民满意的赞扬声。
59岁的新疆社科院副院长刘仲康,担任新疆社科院驻村工作组组长。从开始报名就忙着备“课”,这几年在基层调研时发现,虽然有的民生项目很好,但在落实时有偏差,有的干部开展工作目的是好的,但没有注意方式方法。“这次驻村,一定带着感情、带着思考,真正和农民交朋友,实实在在解决一些问题。把驻村调研情况形成报告,为自治区党委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党和政府帮我们,更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现状”
和田地区策勒县博斯坦乡亚喀喀什村,自治区水产局7名干部入驻
“快到博斯坦乡了。路旁是一排整齐新建的安居民房,每家院门上飘扬着五星红旗,我的心头一热,身旁的同事也发出感叹……”驻村干部海沙尔·阿那斯这样说。
驻亚喀喀什村第二天,走访地震受灾特困家庭。在2月12日于田发生的7.3级强地震中,亚喀喀什村197户中,87户房屋不同程度被震裂。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积极援助。当地政府将受灾严重的12户确定为本年度安居房建设户,每户补助2.8万元。
55岁的买买提·艾买提由于老伴做手术,生活十分困难。当工作组组长张人铭将300元现金送到买买提手中时,老人的眼里饱含着泪水:“我们这里自然条件不好,确实有困难,党和政府帮我们,我们更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现状。”
距县城150公里的博斯坦乡,海拔2300米,是典型的干旱高寒缺水山区。全乡以种植核桃、杏、苹果等林果,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年人均收入4171元,贫困人口占总户数78.3%。博斯坦乡严重干旱缺水,路边的浮土足有10厘米以上。如何解决缺水问题,考验着工作组成员。
工作组与乡干部一起上山考察水资源发现,距乡5公里左右的博斯坦水库,2000万库容的水库已经没有一滴水,仅剩泥沙和浮尘。又步行约2公里,从阿克萨依河翻过满是浮土的山梁,到达喀拉苏河取水口,考察饮用水水源情况。中午沿干涸的阿克萨依河上行20余公里,查勘上游泉水溢出点,发现该处泉水一年四季均有约1.5方/秒的流量,但在下游5公里左右的地震断层处又全部消失。
过去,全乡老百姓的饮用水只能靠夏季储存的洪水解决,冬天甚至每家分发一块冰作为福利。如今,各级政府及水利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初步解决了生活饮用水问题。在当地,自来水入户与住房结构密切相关。村支部书记阿合买提江·买提斯迪克介绍,新建的安居房基本已解决,但老式土房自来水入户难度大。亚喀喀什村197户村民,真正入户的仅97户。更令人心痛的是,几天的走访发现,因部分入户水管防冻问题没有解决,流水造成严重浪费。
水,博斯坦乡村民的生命之源。急需解决水管防冻和入户,引导教育村民节约用水,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工作组每一个人都在思考。
让群众更多了解政策,更好解决基层和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改善党政机关和干部的作风……驻村工作组每一个人,在这个春天里,把责任扛上双肩,把足迹踏遍大地。本报记者 戴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