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事:民生工程为何难得“民心”?--广东化州部分群众反对建设殡仪馆
4月12日和14日,广东化州市丽岗镇及附近部分群众反对在该镇建设殡仪馆,截至14日下午4点,聚集者仍未完全散去;当地政府已经对项目紧急叫停。专家表示,要防止形成项目“上马”后遭反对、地方政府直接“一停了之”的“抵制怪圈”,亟待改变“事前不沟通,事后保乌纱”的应对模式,根本上还要进一步扩大项目开建前的公众参与范围,同时在公共生态补偿方面多下功夫,建立一整套谈判及利益补偿、平衡的常态机制。
化州部分群众聚集反对建设殡仪馆 官方回应称已停建
13日,一则“广东化州上万村民抗议政府建火葬场”的消息在网上流传,记者从当地有关部门核实到,12日,广东化州市丽岗镇及附近部分群众聚集,反对在该镇建设殡仪馆,为了安抚群众情绪,化州市政府已通过当地网站、电视台等发布公告,决定停止该项目建设。
据化州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4月12日,化州市丽岗镇及附近部分群众反对在该镇建设殡仪馆,约500多名群众在丽岗圩聚集,12日下午,该市一名副市长到现场宣布,决定停止建设该项目。截至13日下午5点,该项目已停止建设。
然而,紧急叫停并未完全打消一些群众的顾虑。到了14日,化州部分群众再次聚集,希望殡仪馆项目能够彻底取消。14日上午11点左右,100多人来到化州市政府门口聚集抗议,截至14日下午4点左右,聚集者仍未完全散去。一名姓吴的抗议者说,当地政府表示的“停止”是暂停,并不是“取消”,他们担心殡仪馆项目还会继续进行。
记者了解到,化州市总人口160多万,被叫停的殡仪馆是化州第一个项目,多年来,遗体需要运到茂名殡仪馆火化,最远距离130多公里,边远山区从早上6点出发,直到晚上8点家属才能回家。
是否征询民意 双方说法不一
殡仪馆本应是便民利民的公益项目,却遭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反对,隔阂究竟在哪?民意征询是否缺位?殡仪馆选址是否科学?
对此,化州市委宣传部方面表示,2012年底开始筹建殡仪馆的时候,政府就该项目建设的有关环节征求了群众的意见,专门举行了专家论证会和听证会,群众没有提出异议。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底建设期间,周边群众对建设也没有提出意见和反映问题。
在化州市宣传部门工作人员看来,项目的立项过程合理合法,群众之所以反对,一方面是地方群众封建残余思想较重。群众普遍认为“建设殡仪馆视为不吉利的东西,可以建,但最好就建在别人旁边”。另一方面是群众跟风从众心理,“在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挑唆下,殡仪馆建设附近的群众迫于宗族等原因,不得不参加抗议、示威活动。”
然而,群众的说法却有所不同。一名周姓化州市民说,村民反对的原因是殡仪馆项目已经开始动工了,大家才知道这一消息;还有市民表示,当地原本规划建设一个垃圾焚烧场,离居民区不到一公里,但最近通过建筑工人才得知项目其实为一个火葬场(殡仪馆),遭到部分人反对;还有市民表示,开建前毫不知情,得知后很担心当地空气质量会受到影响。
除了反对将殡仪馆建在家门口外,还有一些当地市民介绍称,事实上,在茂名化州当地,仍然保留着土葬风俗,许多老人“入土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于火葬保留有抵触思想,偷偷选择土葬的例子时有发生。
民生工程如何真正得“民心”?
面对汹涌民意时,地方政府选择对相关项目“一停了之”的模式,似乎已经形成了“抵制怪圈”,甚至有网友对此戏称为,“事前不沟通,事后保乌纱”。
本为利民的殡仪馆建设却得不到民意支持,也将“邻避困境”再次暴露在公众视野。有地方宣传部门人士表示,当类似矛盾爆发后,政府用“立即妥协”和“一停了之”的方式平息事端,这种模式虽然“立竿见影”,但后患无穷,不仅让地方政府决策公信力受损,甚至让群众误认为纠正问题最快的办法是聚众反对,带来不好的“示范”,难以最终收场。
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在于事前的动态沟通。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认为,政府项目投建中,应该建立“谁受益谁补偿、谁影响谁受偿”的一整套谈判及利益补偿和平衡机制,促成动态协商的达成,并可能提出创新方案,进而促进邻避冲突的解决。
具体而言,在项目上马前放开公众参与的范围,更广泛地听取社会公众意见,而不是走过场式地征询民意,应通过更加充分的事前沟通来保证开建时的“政令通行”;同时,还要在公共生态补偿方面多下功夫,如同时修建公共康乐中心、休闲中心,做好绿化等,打消群众的后顾之忧。(“中国网事”记者 冯璐 黄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