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三男子轮流殴打一少年”视频,不由想起台湾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白岩松主持的央视《新闻1+1》栏目中,相关节目被称为“奶西村少年暴力事件”,相信也是从这部电影得到的灵感。
差不多的年纪,相似的青春期冲动与迷惘,以及荷尔蒙过剩引发的暴力行为,这一切都让人感觉像是历史与现实正在进行穿越式对话。
这还使我想起自己的少年岁月。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我读初中的阶段,也曾面临与被殴打少年类似的困境。记得班上有一个同学,长得人高马大,穿着一般同学买不起的耐克球鞋,走路都带起一阵风。我几次被他欺负,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都有心理阴影。事实上,那时候只要是身体发育较晚、坐在教室前几排的男生,难免都会被大个子同学动手动脚。这是许多人成长中的秘密,有人因此变得怯弱,有人因此变得强大。
但这么比较,仍未免失之简单。《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虽取材于真实,但故事发生的“眷村”背景并不能直接移植到像奶西村这样的城中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面对的问题也比影片中的小四他们以及80年代的我们更为复杂。从视频可看到,殴打者手法非常残忍,丝毫没有心理负担,完全不顾及后果。这一暴力事件虽可视为校园内霸凌现象的延伸,但已呈现出与当事人年龄不相符的特征。
后来许多人都知道了,所谓“三男子”,两个15岁,一个17岁,其实都是未成年人。还有一个细节,被殴打少年今年14岁,在别的小孩眼里,却也不是什么乖小孩。他打架、抽烟,经常不上学,在家玩打打杀杀的电脑游戏。这些信息,补充了视频的视角缺失,还原出更多真相。
这一切,把问题指向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整体性状况。具体来说,迷惘、暴力、沉沦等关键词,不但可用来描述打人的三个少年,也不同程度体现在奶西村少年群体上。放大了看,这还可能是许多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群落与留守儿童村庄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因为,这一群体拥有相似的家庭背景、教育环境与社会氛围。
在家里,他们的父母或者大多忙碌着打工赚钱,或者并不在身边,不能给他们更多关心照顾。在学校里,要么老师不敢管他们,要么他们不服老师管,经常逃学或处于辍学状态。在社会上,他们又像是一群“孤儿”,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怀。因此,他们中一部分人难免把精神寄托在网络游戏中,或者通过打架斗殴来刷“存在感”。
这起震惊舆论的少年暴力事件,真实暴露了外来务工子女群体的冰山一角。实际上,这段视频所揭示的问题,可能比我们看到的或者想象到的更加严重。许多人都有过青春的忧伤,或者创伤,但这一群体的青春更是伤痕累累。许多人说,这段暴力视频让人不忍直视,他们的青春之殇及其问题根源却让人无法不直视。如果采取回避态度,在这之后,人们更容易选择的是遗忘。
可以确信,这三个少年将因暴力行为而得到应有惩罚。这只是一个逗号,而不该成为句号。这一群体的整体状况倘若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不仅他们的未来堪忧,这个社会今后或将承受因此引发的灾难性后果。问题是,谁来拯救这一群体逐渐沦失的青春?现在开始行动,还来得及吗?(评论员 魏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