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起地铁恐慌性拥挤踩踏事件。6月7日,广州地铁因有人晕倒,被不明情况的乘客瞬间误传,旋即酿成拥挤踩踏事件,导致6名乘客受轻伤。而就在两天前,北京地铁也发生了类似事件。
近期,有关地铁因乘客恐慌发生拥挤踩踏等公共安全事件频发。这不仅警示着我国公共场所亟待加强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安全保障质量,同时也凸显出,公民应积极培养科学理性防范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
地铁恐慌性拥挤踩踏事件频发
6月7日中午,广州地铁三号线上一名乘客晕倒,不明情况的乘客中有人高喊“砍人”和“有炸弹”,引发大量乘客恐慌拥挤躲避,造成6名乘客轻微擦伤。经警方初步排查,现场和列车上并无可疑物品。
据广州地铁公司介绍,7日12时53分,地铁三号线北延段一趟列车运行至梅花园站时,当时列车的跟车护卫员发现车厢内有一名乘客突然晕倒,在其用对讲机通知列车司机时,旁边有乘客喊“砍人”“有炸弹”,因而引起其他乘客恐慌,争先逃离。
该事件造成6名乘客轻微擦伤,经120医务人员诊治,擦伤的乘客及之前晕倒的乘客均无大碍。为确保安全,该车清客退出服务。至当日13时16分,地铁行车间隔恢复正常。
一位当时在车厢里的刘姓乘客讲述了亲历的惊魂一刻。“当时就听到列车里有人呼喊,人群就往车厢的一头跑。来不及反应怎么回事,我就被巨大的人流推着走,鞋都被踩掉了,差点绊倒,好危险。有人的包掉出东西也来不及捡,我的手机后来被挤到地上,屏幕也摔坏了。”
就在几天前,北京地铁也发生了类似的拥挤踩踏事件。6月5日18时20分许,北京地铁国贸站换乘通道内发生一起乘客纠纷,引发不明情况的乘客逆向奔跑造成现场混乱,造成两名乘客在奔跑中轻微擦伤。
今年3月4日上午,广州地铁也因两名男性喷出刺激性气体引发乘客恐慌而发生现场踩踏事件,造成4名乘客摔倒受伤。
地铁恐慌性拥挤踩踏事件频发,对公众场所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加强安保能力增强公众心理安全
为了避免类似恐慌性拥挤踩踏事件发生,公众无一例外地希望地铁等公众场所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安保质量。
每天都乘坐地铁上下班的广州市民王玉说:“早晚高峰在地铁里看到黑压压的一片人头,不免有些担心。所以,地铁方面应加强安检力度,确保乘客安全。”记者随机采访的市民都表达了类似的强烈愿望。
有专家认为,频发的地铁拥挤踩踏事件中,公众普遍表现出的恐慌脆弱心态,是对安全保障措施缺乏信心的集中表现。
事实上,广州地铁从3月2日起就采取了安保升级措施,特别加强了重点车站巡防力量。在邻近商圈、知名景点以及大客流的地铁站,巡逻的警员均有增加,并现场抽查身份证。
而许多市民对地铁安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市民提出,如果地铁能像机场一样实行安检,拦截违禁物品、过滤可疑人员,可以有效增强公众的心理安全。
广州地铁公司宣传部副部长许坤杰则表示,地铁采取安检措施是一个重要的流程设置,有时“牵一发而动全身”,但一定会千方百计加强安保力度。每种安检措施都有利有弊,如采取抽检会造成漏检;若采取X光机,又会造成早晚高峰期排队人群加剧,失去地铁营运快捷的优势。如何保证地铁安检既安全有效又人性化,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
公共场所安全保障亟待提质
目前广州地铁已运营线路9条达260公里,日均客流量达600万人次。在北京,地铁日均客流量超千万人次成为常态。地铁已是城市公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是城市地下的交通大动脉。地铁如何保障公共安全,日益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黎友焕认为,公共安全问题虽然有自然、技术的因素,但不可回避的是,就多数安全事故而言,本质是管理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风险因素,这客观要求地铁等方面提高管理水平。
“面对日趋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沿用传统的工作思维和模式,已满足不了公众对高层次公共安全的需求。尤其是面对地铁这种复杂的公共区域,如何有效保障安全,需要新思维、新举措、新动作,公众呼唤尽快建立健全全方位、立体式保障公共安全的防控机制和网络。”黎友焕说。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也指出,树立公民公共安全意识、培养公民科学理性防范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是把安全事故危害有效降至最低的重要一环,这也是一个成熟健康的文明社会所应具备的城市素质。
许坤杰表示:“在这些地铁拥挤事件中,如果现场乘客冷静对待、理性处置,完全可以避免后面发生的挤碰事故。因而,只有全社会合力,才能真正维护好公共安全。”(记者陈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