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26日电 (记者 董冠洋)十日之内,18份审计公告,一份中国经济的“全面体检报告”密集袭来。当审计旋风成为常态,当政府部门、大型国企、专项资金的运行暴露在阳光之下,审计为牵“老虎”打“苍蝇”的反腐风暴提供着专业支撑和驱动。
从西电东送工程,到中投等3家大型金融企业,从中石油、华润等11户国企,到38个中央部门单位,16日至25日间,审计署连发18份公告,揭露公共资金、权力运行之疴。“这不再是‘风暴’,而是常态性的”,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对中新社记者说。
“中央要求加强审计监督,三中全会后,审计覆盖面更广,力度加大,标准更明确”,审计署一位官员向中新社记者透露。今年初,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要求,审计队伍切实当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和反腐败的利剑。
在反腐风暴的背景下,审计的专业性和中立性能够抓“蛀虫”增“免疫”。曾将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受贿案移送中纪委的审计署,24日出具了2013年度中国经济的“体检报告”,当年各项审计发现并移送涉嫌重大违法违纪案件314起,涉及1100多人。
没有含糊其辞、拐弯抹角,报告直指违法违纪主要发生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集中的部门,特别是群体性腐败严重,有35.7%的案件是的“串案”、“窝案”,涉760多人;违法犯罪方式更隐蔽,通过有意培植利益关联方“代理”作案,最终从中介方获得利益回流;权钱交易收益远期化,在位时只“帮忙”不收礼,离职后兑现。
“通过深入分析,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和异常事项,提高案件发现和查处能力,而且为有关部门实施精准打击提供了明确靶向,做到标本兼治和源头反腐”,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分析。
除了抽丝剥茧揭露腐败,公共资金和权力运行常态的审计重点更加明确。今年初,李克强即明确圈出财政金融、民生资金和楼堂馆所三大重点审计领域。
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要求官员反奢靡享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审计署官员透露,“八项规定”、“约法三章”之后的“三公”经费和楼堂馆所是审计重点。不过,38个中央部门单位中,仍有八成部门“三公”经费管理使用违规;仅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本级及34个所属单位账外设立“小金库”近2亿元人民币。国企审计中,豪车、高尔夫球场、私设“小金库”发福利更是频现。
在中国官方加码财政、民生关注之际,除了公示“细账”,“趴在”账上的资金存量效果也成重点,保障性住房、扶贫资金、重要物资储备、矿产资源开发征管等民生工程成效与问题都在审计监控下。
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看来,审计结果说明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可能是失效的,需要强大的外界力量来帮助解决问题。
不过,审计机关终究不是查处贪腐的“专业部队”,仅靠审计反腐只能是“线索式”的。要破除手握重权,解决审计与问责“脱节”之困,根本在改革,简政放权是题中之义,从行政问责向法律问责、从行为问责向结果问责的制度性转变不应忽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