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减速,各种说法都有,其中最流行也最为决策者“入耳”的说法,是所谓“软着陆”说。弦外之音是经济减速在按照决策层的预期发生,完全处在政府政策的控制之下,缓缓慢下来,而后再随着政策放松而加速。
导致此次经济减速的原因很多,其中,三方面因素最为重要:第一个可称为刺激政策增长效应递减因素。此次减速之前将近两年时间的高增长,主要靠了政府大力度的刺激,刺激导致了产业对政府政策的某种依赖。
第二个是产业与经济以往扩张所依赖的国内要素市场与政策空间的逆转。其中以往产业扩张所依赖的“三廉价”要素(廉价劳工、廉价土地及廉价环境)的供求格局发生了逆转,而借助房地产扩张拉动经济的政策空间也走到了尽头。
第三个是世界经济“后危机状态”下国际市场需求的持续疲软。
诸此因素促成的经济减速,显然不能和宏观政策引导的“软着陆”划等号,不能简单地称作“软着陆”,恰当的说法当是“失速”。何为失速?就是经济运行的内外约束条件同时抽紧,原有粗放式经济扩张之要素供求平衡设定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导致的经济自然减速,而非政策主导的减速。
若以失速的视野来看,便不难得出结论,经济减速最大的风险是衰退———减速过度而导致经济负增长。目前就实体经济数据分析,并非没有这种可能。虽然名义G DP增速还在“7时代”,但电力及一次能源耗费几乎未有增长。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空间向心力”主要靠了规模而非层次,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与国内市场的稳定扩张是维持此种向心力的动力源泉。就这个视点来看,必须正视经济失速转为衰退的可能性!不可轻信“软着陆”说者的误导。
从转型升级视野来看,此次经济失速多半孕育着一次难得的转机。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列火车,那么这列火车迄今一直缺乏应有的保养与维护,主要靠不断加煤加水在狂奔。而目前内外约束条件尤其是内在约束条件意味着,如若不对这列火车进行“电气化改造”,沿袭以往方式继续加煤加水,不但不能提速尤其是维持一定的可持续性,反而可能导致崩溃熄火———坠入“中等收入陷阱”。
对于现实的中国经济而言,何以保养与改造?实际上处方早就有了,这便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然而这方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加难。金融危机原本创造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但却未能很好地利用,这一次经济减速乃至失速,应当视为一种风险与机会兼具的时机,若政策运作得当,完全可以借助经济失速推出大力度的体制改革,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